關愛地球 – 何必呢?

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 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布克雷(Dave Bookless)著;趙汝圖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15.07 初版


:關愛地球 – 何必呢?

很多人說,氣候變遷是我們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威脅。我不敢苟同。這並不是說我懷疑科學上的共識:冰帽融化、天氣系統變異和海洋暖化,我亦沒有忽視這些劇變將帶來的可怕後果,其實這些後果已經逐步成真,首先禍及野生動植物及窮人,最終將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我的理據是這樣的:氣候變遷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遠比這還大。試想,如果有一天你打開電視,發現科學界找到了氣候變遷的「解藥」:一個神奇的解方,能夠吸收所有多餘的溫室氣體。試想大氣的時鐘往回轉,過去二百年的工業污染一筆勾銷,不再有冰帽融化、海洋擴大、森林和珊瑚礁死亡,數以百萬計的人被迫遷移。然後,我們就會有一個完美的世界,再也沒有環境問題?是這樣嗎?

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仍將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森林遭到破壞,海洋過度捕撈,資源過度開採,我們的鄉郊仍會消失在堆積如山的廢棄物中,危險的農藥和化學品仍會造成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嚴重問題,富裕國家的人們仍持續消耗大量地球資源,以高耗能的方式來生活,而那些生活在貧窮國家及地區的人將繼續為尋找糧食和水源而掙扎。許多野生動植物物種仍將隨着人類入侵其棲息地,面臨滅種的危機。

氣候變遷只不過是最明顯的症狀,其病因遠比這深層許多,而病因的中心,就是身為人類,我們已經完全搞砸了自己跟地球的關係。這不僅指人口持續增長﹑愈來愈多人以高耗能的方式生活;一直以來,我們都以一種非永續的方式生活。我們無法單靠更好的科技和一些艱難的政治決定,就以為可以解決問題。比這更深層的,是「我們是誰」的問題。我們不僅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對待地球和其上的受造物,更重要的是,身為地球上的人類,我們的身分是什麼。而這,正是本書的核心所在。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環境議題?

人們基於很多不同原因關心環境議題。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他們鍾情於野生動植物,喜愛園藝或美麗的鄉郊;對另外一些人,這是最新的偉大理想,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對愈來愈多人來說,卻只是出於恐懼:如果現在不做些什麼,我們全都會在往後的年日裡嘗到苦果。對許多人而言,包括基督徒,愛護環境是一個關乎公義的課題,關於世界上數百萬最窮困的人,他們已經因着氣候變遷的惡果而受苦。

然而,基督徒必須要從聖經開始。試想像,假如再也不會有人因為環境管理不當而受苦,我們是否仍然關心這個地球──瀕臨絕種的野生動植物、受污染的天空和遭毒害的海洋?基督教的福音是否只關注將人從這個垂死的世界中拯救出來,並告訴他們有關天堂的好消息,還是神也關心我們現今在地上如何生活?祂是否關心其他物種﹑地球本身?還是這些東西僅是為了人類的享受而存在?

這些問題必須成為我們的起點。這裡有一個潛在的危險,我們會陷入坊間各種新潮的理想,而沒有停下來檢視這些理想是否合乎聖經的世界觀。本書的目的正是要我們退後一步,讓聖經述說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上帝如何看這個世界,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過去十年裡,我曾在英國各地,從東北角的阿伯丁到西南端的彭贊斯,從西岸的聖戴維斯到東岸內茲河畔的沃爾頓,在數百個不同的教會團體談論聖經和環境議題,也很榮幸地有機會在四大洲不同的研討會上,講論這個議題。透過這些經驗,我清楚看見人們對基督教信仰與環境問題間的關係,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冒着以偏蓋全的風險,我將這些意見分為四大類。當我們看着這些分類時,請試着看你屬於那一類。

陰險詭計:生態和環境問題的動機有點怪怪的,基督徒應該與之保持距離。

有人擔心,新紀元運動已經滲入並主導環保運動,讓人腦中浮現以下畫面:異教徒環抱樹木對着滿月跳舞、在古代宗教遺址膜拜,沉迷於異教的豐年祭。事實上,新紀元運動是由不同的團體和意識形態形成的各種組合,有部份思想源自東方印度教和佛教,有些是古代異教思想的現代版本,有些則是來自神秘主義宗教。

你一定會發現,有些環保人士把地球形容為「蓋亞」,即古代的大地之母女神,並參與自然崇拜。你還會發現有一些是反對基督教的,他們認為基督教將濫用大自然的行為合理化,要為當前環境危機負上責任。

然而,基督徒為了這樣的原因而迴避環保是奇怪的。大地是神創造的,不是新紀元運動。這簡直像是在說,基督徒不應該聽音樂,因為某些音樂家的想法怪怪的。這可能是事實,但卻錯失了大局!音樂就像這塊大地,是神美好的創造。其實,許多環保人士並不認同新紀元思想、異教或神秘宗教,他們中間許多是不可知論者或無神論者,而且,有愈來愈多是委身的基督徒。

試想,如果耶穌拒絕與他不認同的人打交道,例如不誠實的稅吏、被社會唾棄的妓女、自以為是的法利賽人,或爭論不休的漁夫,那麼他就只會有寥寥幾位門徒。環保運動中當然有許多人的世界觀與基督教不同,但也有很多人開放心胸,尋索屬靈真理。這是個有力的理由,讓基督徒參與在環保工作裡。

無關宏旨:愛護地球對基督徒並不重要。福音是關乎拯救靈魂,而非拯救海豹。

許多教會都緊守着這樣的信念,當我拜訪這些教會,常會聽到這樣的想法透過各種不同的問題表達出來:

「難道福音不只是關乎靈性,與物質無關嗎?」
「上帝關心的難道不是我們的靈魂,而非身體?」
「我們豈不是應該只專心傳福音,而不是為地球擔心?」
「我們豈不是應該思念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
「反正上帝不是會毀滅這個地球嗎?」

我會稍後解答上述所有問題。然而,在這裡,我要對這些疑問背後的心態提出質疑,因為這裡有個危險:這些問題對現實的理解,終極來說並不符合聖經。

新約成書的時候,佔主導地位的希臘異教哲學,與新誕生﹑源自舊約猶太思想的基督教,正發生一場思想之戰。爭論的核心,在於終極的現實是否完全是屬乎靈性的。人類是被困在肉體中的神靈,或身體其實是我們的一部分?聖經在這方面說得很清楚。我們不單只是靈或魂,我們的物質身體是非常重要。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提醒我們,耶穌帶着肉體從死裡復活,我們死後也會有肉體,甚至如果基督教沒有這個信念的話,就會分崩離析。聖經的觀念是心智、身體、靈魂,三者構成了我們完整的存在。在新約裡,你找不到任何一段經文提到「拯救靈魂」,因為耶穌對沒有身體的遊魂並不感興趣!他所關切的是整全的人,他醫治肉體和精神上的疾病,並赦免罪過。他教導我們禱告祈求神的國度降臨「在地上」,而非只是在天上。

有一首古老的詩歌是這樣的:「這世界非我家,我停留如客旅。」詩歌源自美國南部基督徒奴隸的經驗,顯示出對奴隸制度的悲慘和不公義的合理反應。然而,這不是聖經的教導。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這個地球是神賜給我們的家,而這位造物主關心在祂家裡客人的行為。

最後,關於地球是否會被毀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要花整個第五章來回應)。眼前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信念並非歷世歷代大多數基督徒相信的。這是一個比較現代的觀點,與工業革命同時發展。把兩者拉上關係不見得公平,但有時我會覺得,我們以史無前例的方式濫墾地球、破壞生態的時候,相信地球是可拋棄式的實在是個很方便的藉口。

可有可無:我很高興有人關懷地球,但那個人不需要是我!

我的經驗裡,這是大多數基督徒在大部份時候的想法。說句老實話,我也曾經如此。人生有一大堆重要的課題,我們無法每一個都參與。有些基督徒蒙呼召參與生態環境的愛育,這很好,但不是每個人都要這樣!畢竟,還有很多特別的興趣小組。不是每個人都被呼召成為基督徒運動選手或基督徒衝浪隊的一員。愛護環境的呼召是給喜愛園藝或觀鳥的人,或那些看到海豚和海豹寶寶就會心軟的人吧?

事實並非如此。當然,生活中有許多領域,只有少數人蒙召去參與關心。然而,也有一些領域屬於基督信仰的核心關懷,任何跟隨耶穌的人都必須接受。以禱告為例,你能否想像有基督徒說:「不用了,我懶得禱告!這可能是神對對某些人的呼召,但與我無關。你去禱告吧,但不要跟我談禱告,可以嗎?」當然不可以!無論我們是初信的基督徒,或是已經當了五十年的宣教士,不論我們認為自己的禱告功夫「不錯」或只是初學者,不論我們是否經常禱告,我們都知道,禱告是基督徒生活很重要的部分。有些人可能蒙召參與禱告事工,例如代禱者或禱告勇士,但每個基督徒都蒙召要禱告。

我重讀聖經,我發現,關愛神的受造並非陰險詭計、無關緊要、或是可有可無。相反地,關愛地球和其上所有受造物,是神給所有基督徒的呼召的核心要素。

整全信仰:關注神的整個受造界,對聖經裡記載的神,以及祂對人類的旨意,是至關重要的。

正如所有基督徒都蒙召禱告、聚會、學習神的話語,傳揚福音的好消息,關愛受造界也是跟隨耶穌基督不可或缺的部份。這並非可有可無的附加要求,而是信的核心的一部分。我不是說大家要從此住在帳篷裡,或為鯨魚的生存而奔波,甚至開始吃素!我想說的是,跟隨耶穌意味着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屬神的世界。

基督教思想史上不時有重大典範轉移,因為我們掙脫周遭文化的籠牢,看見之前遭蒙蔽的聖經真理。兩百年前,像威廉•威伯福斯那樣的基督徒,扭轉了當代人對奴隸買賣的看法。直到那時,奴隸制度是被允許的,甚至以聖經為支持根據。然而,威伯福斯、沙夫茨伯里(編註:為婦女、兒童和窮人推動許多立法改革的英國議員)和其他人,讓聖經挑戰當時文化的偏見。他們承認保羅所說的「並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僕的或是自由人,男的或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體了。」(加三28),代表對人的新觀念。在這個新群體中,基督的跟隨者在神眼中都是平等的,因此奴隸制度再不能被縱容。

我相信今天我們是身處在一個類似的時刻。發現這點,這除下除下那對一直讓我們以有色眼鏡看世界的鏡片。我們的文化,特別是西方、城市化、工業化、消費導向的文化,重重包圍着我們,讓我們忽視聖經中有關受造世及人類在其中的身份的明確信息。現在,因着要面對人類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破壞,我們終於被迫重新思考。

我們許多人翻開聖經時,只會問這樣的問題:「這裡告訴我甚麼有關我和神的關係的事?」我們總以為聖經的內容圍繞着人類,事實上,整本聖經都在講和神有關的事。除了那些我們熟悉的記載(神與人類互動),聖經也用大量篇幅記載神與大地的關係,卻常被我們忽略。我們大多數人都忘了問,聖經如何描述地球、神與地球的關係是甚麼、我們與大地的關係又是怎樣。

這是一種典範轉移。正如當年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首次發現,原來地球是繞着太陽轉。許多人對這發現深感威脅,並將哥白尼視為異端,因為他們誤讀聖經,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今天,我們需要像這樣根本性的轉變;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世界觀。我們不是神充滿創意之救贖大愛的惟一焦點,神關心一切祂所造。我們迫切需要承認,地球及跟人類一起分享大地的動植物,不僅是我們活出與神關係的舞台,牠/它們全都是神的大故事中的角色。

本書不會試圖挑選幾節經文,以支持這些觀點。相反,本書以聖經的整全故事為脈絡,同時提出一些基本的問題。接下來的五章將會引用英國聖公會德倫教區主教湯姆‧賴特博士(N. T. Wright)(譯註:現已轉任英國聖安德烈大學新約與早期基督教研究教授)所提出一個十分有用的框架。他寫道:「早期教會把歷史視為一齣有五幕的戲劇,前三幕分別為創造、墮落及以色列的故事,第四幕環繞着拿撒勒人耶穌的事蹟,將整台戲推至高潮。早期教會則處在第五幕裡,演員們被賦予任務和責任,以先前所有劇情為基礎,即興演出最後一幕戲」1,這段話是很好的總結,顯示神與受造物之間的關係透過歷史演出來,在聖經中被重述。這五幕戲即本書接下來的五章,再次詳列如下:

1.     創造
2.     墮落
3.     以色列
4.     耶穌
5.     現在和未來的世代

雖然這五幕戲精闢地綜合了聖經的故事,但我們會發現這五幕戲經常互相重疊。例如,新約會解釋及進一步發展舊約對創造及墮落的理解,如此類推,我們對最後一幕的理解,即地球的未來,不會只見於聖經的最後幾卷書。因此,本書不會由創世記開始,一直到啟示錄。這五幕戲彷彿複雜的管弦樂裡的五大主題,彼此交疊、相互發展,又再度演繹。像偉大的音樂作品,其整體遠較個別主題宏大,只有有將它們放在一起,才能看見個別主題的意義。

自然世界絕不是神偉大音樂劇裡的小角色。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受造界在每一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神和整個受造界的故事。

討論問題

1.    你是否同意,「身為人類,我們已經完全搞砸了自己跟地球的關係」?你能找到什麼證據,來支持這個論點?
2.   基督徒看待環境問題的各種態度中,你會把自己放在那一類:「陰險詭計」、「無關宏旨」、「可有可無」,或是「整全信仰」?為什麼?
3.     本章的結論是,聖經不僅是神和人類的故事,更是「神和整個受造界的故事」。你認為,為什麼基督徒往往只強調聖經裡關乎的「人」的地方,卻忽略了更廣大的受造界?

附註

  1. 賴特 (N. T. Wright) ,《新約中的耶路撒冷》一文,(‘Jerusalem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P. W. L. Walker (ed.), Jerusalem Past and Present in the Purposes of God, Paternoster/Baker, 2nd edn, 1994), 頁 70。[譯註:賴特在其鉅著《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系列的卷一《新約與神的子民》(左心泰譯,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2013)中,就把聖經視為五幕劇方面,有更詳細的論述及解說,特別是頁188~193。]

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 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布克雷(Dave Bookless)著;趙汝圖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15.07 初版

本書目錄:

中文版序
推薦序一 耶穌的環保學/陳慈美
推薦序二 發現聖經原來是綠的/鄧元尉

前言 帶來改變
致謝
序 關愛地球──何必呢?
第一章 創造:受造世界在呼喚
第二章 墮落:受造世界的哀鳴
第三章 土地:在場景中的人與地
第四章 耶穌:世界的救主
第五章 新創造:在地如在天
第六章 實踐篇:以受造界為念的門徒
第七章 實踐篇:以受造界為念的敬拜
第八章 實踐篇:以受造界為念的生活
第九章 實踐篇:以受造界為念的使命

附錄一 為何要關心地球?──有關基督教和環境議題的常見問題
附錄二 喜樂環保人──畢德生和哈里斯
附錄三 忘掉但辦事項,讓你的心得到更新

附註 
下一步往哪裡去?
A Rocha事工簡介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