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生態學宣認「這是天父世界」

2020.06

聖經生態學:重探人與萬物的關係》 包衡(Richard Bauckham)著;柯美玲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20.06


《聖經生態學》 – 推薦序二

感謝校園書房出版社同工的邀請,讓我為包衡教授(Professor Richard Bauckham)重要著作 Bible and Ecology 的中文版《聖經生態學》撰寫推薦序。包衡教授為著名新約聖經學者,長年任教蘇格蘭聖安德烈大學,著作等身,十餘年前自教席榮休後,更陸續撰寫了多部與公共議題相關的聖經神學論著。2017年中,我代表「洛桑運動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東亞地區國際會議籌辦小組,邀請教授赴台,為大會擔任主題講員,期間有幸能與這位謙厚隨和的學者會面認識,相處受教幾天,至今印象猶新。

獲邀撰稿,深感榮幸之餘,心中卻同時感到非常沉重。本書英文原著出版將近十年,這些年來,全球生態破壞日見嚴峻。執筆之際,澳洲飽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叢林火災,波及全國超過一千萬公頃土地、二千家庭失去家園、多人傷亡、近三分一國民受影響,除此之外,根據估算,可能有十億野生動物在火災中喪生,其中大部份是澳洲獨有的品種,牠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部份更有永久喪失之虞。災情最嚴重的東南沿海地區,雖獲一場為時數天的「及時雨」,令火勢稍微舒緩,然而雨勢卻異常地強烈,以致本已因爲持續乾旱、再被林火蹂躪、植被覆蓋殆燼而變得更為脆弱的土地,出現嚴重水土流失情況,大量泥土混雜着林火的灰燼,隨暴雨沖入河流及湖泊裡,大量魚類因此死亡,可謂雪上加霜。從災區攝得的新聞圖片所見,焦土及動物屍骸處處,怵目驚心。這次慘烈的災難,並非偶發;在澳洲,林火不是新聞,但今次規模之大卻是前所未見,主因與澳洲大陸經歷持續多年的異常高溫及嚴重乾旱有密切關係,十多年來氣候專家已發出預警,如今終於發生。

事實上,類似的生態災難也不只限於澳洲一地。雖然,不同地區所面臨的環境和生態挑戰也許不盡相同,卻都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工業化經濟活動主導下濫捕、濫伐、排放過量污染物及溫室氣體等等所造成的惡果。專家已經提出警告,各種環境及生態災難,在可見的未來將更頻繁、更嚴重。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4年發表報告指出,相比1970年,『不到兩個人類世代之內,脊椎類野生動物的總體數量已下跌了一半。這正是明顯警訊,指出人類正在這個地球上—也就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任意妄為。我們忽視其他生物的衰亡,同時卻自食惡果。』

福音信仰群體一方面宣認『這是天父世界』,另一方面卻對於當前這個全球生態危機,幾近沉默無言,甚至「驚人地」冷漠,實在令人困惑;這現象在華人教會圈子裡,尤其顯著。以基督信仰角度探討相關題材的中文書籍,無論是譯作還是華文原著,本已是鳳毛麟角,以結合生態學及聖經神學為主題的專著,更屬絶無僅有。故此,包衡教授這本《聖經生態學》中文版,實在是翹首以待之作!

在本書引言中,作者固然鄭重指出當前全球氣候變異及生態災難的嚴峻挑戰,然而縱貫全書,他的論述主要並非回應時下坊間對未來的恐慌及「生態焦慮」,或倡議基督徒在這課題上應有所行動,切合社會人仕關注,以挽回教會的形象。他的出發點及進路,是以堅實的釋經,向基督徒(甚至非信徒)揭示一套忠於聖經整體記敘的創造觀念,特別是人類在受造界裡的應有位份,從而引導讀者以合宜的態度,與受造萬物共存共榮,迎向新天新地。

作者認為,基督徒看待受造世界這重要範疇上,需要一個典範轉移,特別要重新審視慣常引用的「人是大地管家」典範。作者指出,「管家」觀念過份依賴少數經文,未能與聖經其餘部份的教導整合,而且,在人類中心主義及階級心態的主導下,這觀念將人類高舉到一個超然地位,不符合聖經多處強調人乃受造眾生中一份子而已。作者首先以一整章篇幅,分析《創世記》首兩章為重心的經文,拆解「管家」範式的不足。接著在第二章中詳細討論《約伯記》38至41章的內涵,指出經文中對受造界的描述,超越人類理解,理應喚醒人類身處在受造世界中應有的謙卑、敬畏和喜悅。

作者提出的新典範在第三章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他深入探討《詩篇》104及148篇、《馬太福音》第6章、並先知著作等多處經文,從多方面解釋並指出,在聖經的完整圖像裡,受造界是一個共同體(或作社群),『人類和其他受造物同屬這個社群…地上一切的受造物共同擁有這個地球,也都隸屬這個相互牽連、互相依賴的社群,也都仰望同一位創造主。』(參看內文第81頁)作者透過這種以上帝為中心的「受造共同體」典範,指出人類的應有定位:人類是受造世界中的一員,理應與受造萬物同哀同享、共存共榮;人類並非這受造界的主宰或代理人,高高在上,卻仍被賦予特殊使命並起着重要的作用;人類以外的受造萬物應該被視為神聖的(sacred),卻絕非不可觸碰的神明(divine),又或僅僅是供人類使用的事物而已。

作者在第四章中透過剖釋聖經中「曠野」﹑「耕地」及森林的分別,指出我們慣常對「曠野」帶着的負面理解。作者提醒我們,在聖經世界觀中,野生環境、土地和動物本身並非不足或邪惡,需要人類去馴服或操控;牠們在上主眼中擁有應然的尊嚴和價值。

在最後一章裡,包衡教授集中處理新約聖經中多處有關基督、國度與受造世界的經文,並且提出:整個以道成肉身﹑釘在十架上並且已經復活的基督為核心的聖經宏大敘事,更可合理地被視為「基督論主導的生態敘事」;受造萬有將在基督裡與上主復和、迎向新創造,是整個創造的終極目標。這個也正是基督徒活在當前全球生態危機下的盼望所在及行動基礎。

本書主題在中文基督教書籍中並不尋常,而且挑戰固有典範,卻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十分適切的課題;全書行文深入淺出,除了可供一般讀者進深思考外,更適合教師選材及牧者預備證道之實用參考。祈盼本書為上主使用,在華人教會社群中,開闊更新的視野,造就激勵門徒以生命的實踐,見證上主更新受造萬有、迎向新創造的國度工程。

趙汝圖
A Rocha(加拿大)跨文化事工主任
A Rocha(國際)環球神學與教會事工-東亞地區幹事
耶穌的環保學》譯者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