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國度

「古老福音~整全使命」文章系列 ~ 06

大能上主創天造地,萬物都是各按其時,各就其位,各施其職,再加上人類奉派為治理者,故此一切都被創造主視為「美好」。

然而,「創造」這一幕還未到最重要的一刻。按着經文所展現的文學體裁及結構,告訴聽眾故事的情節發展,原來有了人的被造及受命代管大地,雖然「甚好」,卻仍不是創造記敘的高峰,「安息」才是!

1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2 到了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3 上帝賜福給第七日,是為聖日,因為在這日,上帝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 (創世記二章1-3)

自《聖經》在主後十三世紀初被劃分章開始(分節更要到十六世紀中葉才出現,所有近代及現代譯本亦以此為本),上述經文始被置於第二章,但若以原文根據「吐勒都」字眼而分的段落,卻應該與第一章六個創造日的記述,屬一氣呵成的同一段落。

這段「上帝安息」的記述,在體裁上是近似禮讚詩篇多過純粹的記敘文(其實整篇第一章亦有類似特色),其中包含一個令現代讀者意外的工整格式,而且,亦因為這種特別的格式,突顯了信息的重心所在。

第二節的上半句(『2 到了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其實在原文裡是完整的一句,其中有七個字詞,在正中央(即第四個字詞)是「第七」,對聽眾來說,這不單突顯第七日的重要性,更等於向他們宣告:「請留意,接下來的內容將十分要緊!」 1

這是第二及三節在原文中本來分為四句的首句,這四句分別順序以「完畢」、「安息」、「賜福」、「安息」為第一個字詞,作每句的開始。(見附圖)

這種詩歌式的文字安排,在宣讀時,足以叫聽眾留意,在上帝創造天地的偉大工程裡,這第七日的「安息」正是重點所在,是創造主上帝所看重的,同時亦要子民加倍留意。

相信讀者仍記得筆者在前文指出,《創世記》是希伯來民族被塑造成為上帝子民的重要材料,包括這些開始的篇章,是要告訴他們民族的由來,並且在異邦宗教價值主導的大環境裡,顛覆他們原有的世界觀,以創造天地的大能上主所賦予的視野所取代,為要重新塑造他們的民族身分和性格。就在這裡,上主提醒他們,祂是一位何等不同的上帝,而他們作為祂的子民,全心全意效忠祂,作為祂在受造世界的全權代表,那麼,他們的生活模式和價值也不再跟以前一樣,其中要緊的是:「安息」要成為一個重要的標記。

驟眼看來,在這兒所形容的「安息」似乎是指辛勤工作後的歇息,因為連大能上主也如是。但「安息」是否只與「休息」「歇息」有關?為甚麼連大能的上主也要歇息?

首先,有一個十分關鍵卻常被忽略的理解,必須留意。在古代近東的文化意象裡,當一位君王完成了巨大工程、或打完一場勝仗,回到自己的宮殿時,往往會有如此形容:『我王安竭在其王座上!』這個「安竭」,並非指他停下來休息,而是指出一個更重要的事實:『王已經大功告成,如今大權在握,他的王權正式展開!』類似的描述,也常見於形容神明「安竭」在其殿宇中,所指的並非神明也要停工休息,而是天地的秩序及運作終於正式開始!2

如果天與地實為王(大能上主)的宮殿,而被造的人又是祂的特命代表,以效法祂的性情去管理照料受造世界並眾生,那麼,這個安竭/安息的意義,就超越了純粹地「休息」的涵意,應該更帶着上主的示範作用。

同時,經文中在「時間」上的描述,也明顯地是要突顯這種上主的示範:上主「工作」六日,『有晚上,有早晨』,一如希伯來民族農牧社會中「日入而息、日出而作」的正常節奏一樣,到了第七天,卻一定要停下來,並且要成為日常節奏的必要部份,世世代代皆要緊緊跟隨遵守。這重要又特殊的節奏是埃及和周邊所有民族所無的,前所未聞。很明顯,這是要提醒子民,作為祂的全權代表,彰顯祂的模式和性情,一定要在這重要關鍵的節奏上,跟隨效法! 3

為何是重要的關鍵?當他們將「安息」同時放在曠野的經驗,及稍後上主向他們宣告誡命和律法的場景裡一起聆聽時,就知道不再是單純「歇息」那麼簡單了。

這個特殊的曠野經驗,聖經以一整章來描述-《出埃及記》16 章:

1 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汛的曠野。 2 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3 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
4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份,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 5 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在這個奇異又耳熟能詳的故事裡,我們的焦點往往放在天降的嗎哪和鵪鶉。但筆者相信,整個記述是另有目的。

段落開場時,民眾在曠野中走了不少時日,當下嚴重缺糧,但他們的反應並非只表示擔憂,卻是怨聲載道。接着,敘事者煞有介事地重複描述四次(v.7, 8, 9, 12):『耶和華聽見你們向他所發的怨言了!』耶和華上主非但沒有發怒,卻應許賜食物從天而降。

在指示之間,經文又以另一重複模式,提醒眾人:

6…『到了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7 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
8…『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
12…『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

最後,並以『…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作結,彷彿要帶領這群滿口怨言的子民,重回起初創世時的景象,『有晚上,有早晨』-一切都是上主的工作,是祂的信實供應,承托着你們的生命;一切所有的所需的,都從祂而來!

果然,『13 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 14 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 15 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什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

子民這時需要的工作,其實十分簡單:出去按用量收取,不能多取,但也不會少收,同時,不許留下到早晨!

16…『你們要按着各人的飯量,為帳篷裡的人按着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 17 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 18 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飯量收取。 19 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

看來,他們不斷要為自己籌謀、作打算的傾向十分強烈,要將食物儲起來,是自然不過的:『明天還會有吃的嗎?天曉得!』故此,那不能「多收」及「存留」的條件,他們並沒有遵守:『…20 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

現在,他們不相信不遵守也不行,唯有乖乖服從:『21 他們每日早晨,按着各人的飯量收取,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

但好戲還在後頭:

22 到第六天,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 23 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 24 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裡頭也沒有蟲子。 25 摩西說:「你們今天吃這個吧,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着了。 26 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 27 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什麼也找不着。

第六天收取雙份,可以留給連續兩天之食用,更四次重複申明,這是因為安息日的緣故。指引那麼清晰,並指明是分別為聖的日子(『注意!』『注意!』他們又再受到提示,在創造記述中,上主工作六天後也安息的榜樣,並定為聖日,這裡再也清楚不過了),再加上不久前受到的教訓-『多收了留下到早晨、卻生蟲變臭』,子民仍是不信,硬要以身試法!這一次,摩西的反應居然不是發怒,而是無奈:『28…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

最後,頑劣的子民也不得不再次乖乖低頭:『30 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

更有趣及值得留意深思之處是在結語:『35 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

上主單單在「安息」這一事上,就花上了四十年來模造子民!(當然,四十年在曠野流徙,還因為其他原因,不在此詳述了。)

此事發生之後半個月,上主透過摩西,在西奈山下向這群子民宣告十誡,「安息」再次成 為焦點之一: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9 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 10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 11 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於安息日,定為聖日。』-《出埃及記》 20章

這命令裡,除了再次重申上主在創造工作後也「安息」的「典故」,作為為範例之外,更進一步說明,全體子民,包括各人家中的所有人,上至親近鍾愛的兒子和女兒、下至男女僱工人(相信其中大部分是指沒有身份的奴隸),就連牲畜,甚至寄居的客旅,全部都要停下來,遵守安息日,無分男、女、貴、賤、主、客,均一視同仁,無一例外。

在古希伯來人以至周圍的民族中間,除極少數王室貴族外,絕大部分都是從事農、牧、工匠等行業,各人家中不單主人,連兒女也是經濟生產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僱工、奴隸、牲畜更不在話下了,全體上下都需要幹活。即使是較富裕的家庭,雖不至手停口停,但所有能投入幹活的,都是家庭經濟和財富的來源,甚至,都可以算為財富本身。

至於「寄居的客旅」,根據當日的文化歷史場景,應該不是暫時過境的旅客(更不用說「遊客」了),而多是因為不同緣由,有家有故鄉卻歸不得,只得落難寄居在子民中間的外地人,往往,這些人在寄主社群中都是地位低微,備受排斥衊視,雖不至於是沒有身份的奴隸,境遇相信也好不了多少。以今日的用語,或者近乎「留離失所人士」(displaced people)或「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migrants)。他們多數會受僱於寄主社群的家庭,參與各類型經濟生產作業,也是社群勞動力及財富的來源。

整個社群全體上上下下,連續幹活六天後,要停止生產一天,真是匪夷所思,聞所未聞!這是那門子的制度?是何等愚蠢的經濟運作!?是如何沒有效率的生產!?

且慢!勿忘希伯來人其實剛剛才從埃及「出走」。他們在埃及時所面對的是何種境況?是法老冷酷無情的生產經濟和勞動系統!

舊約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如此形容:『在《出埃及記》五章,我們看到一段令人激憤的敘事,描述當時的勞動系統,當人身處其中,就要面對法老無盡的要求,必定要不斷生產更多物品。奴隸接受的命令,就是要不斷生產更多磚頭,藉以建築更多的「積貨城」,好讓法老儲藏更多的穀物;而這些穀物就是法老在當時的物質財富(參出一11)。這系統的設計目的,就是要不斷生產更多,藉以累積更多的盈餘,所以不斷需要更多的儲藏空間,亦因而需要更多的磚頭,用以建築更多的儲藏空間。因此,如果我們按着奴隸陣營所接收的命令來行事,不斷生產更多的「磚頭」,最終我們就會得到足夠有餘的財富,並會將這些財富視為法老的神明所賜下的禮物。』4

「安息」的要求,就是要這群由上主所選立、在萬物中代表和彰顯上主、叫萬族萬民得福的以色列民,首先割斷那習慣了多年、屬法老經濟體系和價值下,要求不斷生產更多、不能休止的意識形態,同時,不斷重複「安息」的節奏,學習持守,從而建立並加深本屬上主子民應該抱持的價值觀。子民如果延續那種在埃及時習慣了並視為常態的價值觀,要生產(或在曠野經驗中的收取嗎哪)更多,沒有休止,那麼,所依賴的,其實是自己的雙手及勞力,甚至,是有別於上主的其他「神明」。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依靠?「安息」,對以色列人來說,其實是轉移效忠和信心對象的入門及操練途徑。

「安息」,對以色列人來說,其實是轉移效忠和信心對象的入門及操練途徑。

《以賽亞書》30章15節這段經文,與這個挑戰有莫大關係,卻常遭誤解誤用: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
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華人信徒常常誤會,以為「歸回安息」就是「找個機會回到休息狀態,就可以重新得力了」;下一句「平靜安穩」也以為是與安靜休息有關。筆者真的經常聽到在講壇上下如此引用解釋!

其實,這是一對平行的詩句。如按原文的格式翻譯,正是如此:

在回轉(悔改)和歇息裡,你會蒙拯救;(in repentance and rest is your salvation)
在安靜和信靠裡,將是你的力量;(in quietness and trust is your strength)

熟悉《聖經》經文不同體裁的讀者,一定會知道,上述詩歌上下兩句,呈現着平行結構,故此在內容上其實是彼此呼應的。其中,「回轉(悔改)」對照着「安靜」,「歇息」則對照着「信靠」。以色列人聽到先知以賽亞如此說時,腦海中出現的圖畫,應該不只是他們當下國之將亡的境況,卻甚有機會是《出埃及記》中,其先祖在曠野中收取嗎哪的經驗。他們的「歇息」停手,是對上主「信靠」的回應,信得過上主的定時、不多也不少的供應,一切都是由祂而來,而非單純依靠自己勞力而獲得,或由外邦神明所賜。他們的先祖在過程中不斷怨聲載道,直到他們閉嘴「安靜」,才是真正的「回轉」「悔改」!

其實以賽亞也在另一處重述類似的呼籲:

13 『你若在安息日掉轉你的腳步(return, repent),在我聖日不以操作為喜樂,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聖日為可尊重的,而且尊敬這日,不辦自己的私事,不隨自己的私意,不說自己的私話, 14 你就以耶和華為樂,耶和華要使你乘駕地的高處,又以你祖雅各的產業養育你。」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以賽亞書》 58:13-14

神學家韋斯伯(Norman Wirzba)如此道:『安息不單只是從繁忙節奏中停下來休息、一段不作任何事的指定時間,因為假如僅僅這般理解的話,就會忽視安息指向整個生命被更新的特殊意義。』他接續道:『…上帝在第七天的歇息,並非退隱,而是指向深層的協奏、和諧,及欣然享受創造的成果…祂更邀請受造萬物去分享這份欣悅。』5 已故猶太神學家赫舍爾(Abraham Heschel)的女兒為其父親名著《安息日的真諦》作序時,也同樣指出:『「安息」更新心靈,並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是誰…守安息日不只叫我們避免工作,更是帶來「全然的安竭」(希伯來文menuha)-即一種包含欣悅及慶祝的安寧狀態(restfulness)。』6

從實踐角度而言,另一位學者 Ched Myers 如此說:『…從根本來說,安息是指向恩典及界限』:是欣然領受上主所賜的恩典,以及不過份、不過量地需索,也不要將原本是屬恩典的,錯置為擁有。』7 唐慕華(Marva J. Dawn)也提醒我們,「安息」明示着:『當我們還未開始工作,上主已在工作』,而「安息」的實踐及操練,是叫我們學習「放手」,停止操控,停止追求生產及成就,停止追求虛假的滿足感,停止焦慮、擔心、緊張,停止試圖扮演神,停止我們的佔有欲,停止受周遭的文化影響;卻同時培養承載能力,去擁抱上帝、群體、和屬上帝的世界,學習施予,回應實踐呼召,並享受上帝所賜的一切。8

…從根本來說,安息是指向恩典及界限

韋斯伯也和應:『當我們成為一個安息國度時,我們是向世界作出一個極有力的見證:我們相信那位關心我們集體的福祉及喜樂的上主…這是我們表裡一致的信心表現:壓毀那種以為要掌握操控一切,卻帶來無盡焦慮及破壞的自誇與虛榮…』9

稍後在以色列子民及基督的敘事裡,將進一步揭示更多關於「安息」深厚且廣泛的意義,筆者屆時分別詳述。

「安息」作為上主創造大工的高峰,是神子民的一個重要標記。對千百年以後,廿一世紀的門徒來說,「安息」又有何關係?有甚麼具體意義?

當前的社會,強調經濟必須持續增長,追捧業績,不斷要提高生產力及效率,甚至不眠不休。試想像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儲蓄或投資,因政府宣佈新政策,規定每週要有一天不可計算利息或計算增值額及利潤,相信將會爆發強烈抗議浪潮,要求執政當局下台!普及的流動電訊及日新月異的各式通訊工具,讓上班族不再有真正的下班、甚至假期。即使是「放假」,也要給各式活動或無盡的景點去填塞,才算充實,才能「值回票價」。今日有許多人,包括基督徒,都以工作或成就或擁有的財富,來為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定位,自尊也由此而界定,焦慮憂鬱也因此成為常態。此外,還未提到社交媒體的全天候大包圍,各式資訊的泛濫…上述所形容的種種,都只是冰山一角。上主對「安息」的重視、要求及其中的實踐,對今天的我們,實在再適切不過了。但如何實行?這個文章系列稍後將處理這重要課題。

此刻,卻是時候要將注意力轉到「上帝的故事」第一個重大轉捩點-人類選擇背離上帝,上主原本的計劃「脫軌」!



附註:

  1. Marva J. Dawn,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ion, Culture, and the Spiritual Life, IVP 2009. p.62-64.
  2. John H. Walton, The Lost World of Genesis One: Ancient Cosmology and the Origins Debate, Intervarsity Press Academic, 2009, p.72-77; see also, by the same author, Ancient Near Eastern Thought and the Old Testament: Introducing the Conceptual World of the Hebrew Bible, Baker Academic, 2006.
  3. 除此以外,有不少聖經學者指出,此處第七日並非如前六日一般,採用『有晚上,有早晨』的結構,似乎要暗示這第七日並沒有完結,甚至,如果以整個《聖經》啟示的角度而言,更有指向《啟示錄》的「終末」意味,等等。這點雖有重要價值去討論,但因為有機會與筆者在本文中想要指出的焦點混淆,故不便再詳述。
  4. 頁021,《安息有時:重尋安息真義,抗衡當代文化》布魯格曼 著,黎智生 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7年初版(英語原著-Walter Brueggemann, Sabbath as Resistance: Saying No to the Culture of Now,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4)
  5. Norman Wirzba, Living the Sabbath: Discovering the Rhythms of Rest and Delight, Brazos Press, 2006. 英語原文(較長版本):“The Sabbath is not simply about taking a break from our busy routines. It should not be reduced to a ‘time of rest’ understood as inactivity, because this formation overlooks the rich potential within Sabbath teaching to transform a complete life. “ (p.15) “…God’s rest on the seventh day did not amount to a pulling back but rather a deep sympathy, harmony, and celebration with all that was there. In so delighting in the splendor of creation, God invites creatures to bask in the glory of the divine live. In a most important way, therefore, the creation of menuha (rest) gave to the whole world of creation its ultimate purpose and meaning…There is rather a celebration of, and a sharing in, God’s own experience of delight” (p.33)
  6. “…Shabbat renews the soul and we rediscover who we are. … Observing the Sabbath is not only about refraining from work, but about creating menuha, a restfulness that is also a celebration” (p.xiv) Abraham Joshua Heschel, The Sabbath: Its Meaning for Modern Man,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51. (中譯:《安息日的真諦》,赫舍爾 著,鄧元尉 譯,校園書房出版社,2009年,頁139;上述段落在英語原著裡是為序言一部分,在中譯本裡則以附錄在書末刊出;文中的引述的中文翻譯來自筆者本人。)
  7. “At its root, Sabbath is about gift and limits: the grace of receiving that which the Creator give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not to take too much, nor to mistake the gift for a possession.” (Ched Myers, The Biblical Vision of Sabbath Economics, The Church of the Saviour, Washington DC, 2001, p.5; the quote is also accessible through http://www.sabbatheconomics.org/Sabbath_Economics_Collaborative/Home.html)
  8. 參考《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唐慕華 著,陳永財 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3年。英語原文:Marva J. Dawn, Keeping the Sabbath Wholly: Ceasing, Resting, Embracing, Feasting, Eerdmans Publishing, 1989.
  9. “When we become a Sabbath people, we give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witnesses to the world that we worship a God who desires our collective joy and good. We give concrete expression to an authentic faith that is working to deflate the anxious and destructive pride that supposes we have to “do it all” by ourselves and through our own effort…” – Living the Sabbath, p.15.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