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福音~整全使命」文章系列 ~ 07
「上帝的故事」這齣波瀾壯闊的劃時代戲劇,以『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揭開序幕。這「大故事」發展下來,到了第一個重大轉捩點-人類選擇背離上帝,「打亂」了上主原本的計劃!
這是第二幕-「脫軌」。
以「脫軌」為這一幕命名,而非慣常所見的「墮落」(Fall)或「背叛」(Rebellion),是因為筆者有充分理由相信,這一幕所處理的,要比單純「始祖由懷疑上帝到不聽命,繼而偷吃禁果,以致墜落收場」的一貫解說,應該更為立體,所涉及的嚴重程度更高,所影響的層面更廣泛。根據《聖經》的宏觀敘事和所呈現出來的世界觀,受造世界之所以出現嚴重問題,當然與人類犯罪直接有關,但始祖「違命」的本質,實與上主起初賦予人類的身份和使命息息相關,同時,這樣對整個事態的認知,將有助我們更清楚明白上主拯救工程的最終目標: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有,都要回歸正軌。
筆者假設眾讀者對這段敘事都不會陌生,故此,這裡首先的焦點,是「分別善惡樹的果子」(Fruit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的真正含意。
敘事者在前一章已經特別指出,在伊甸園子裡眾多結果子的樹木中間,有兩棵是特殊的:「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後者在《聖經》中僅在此處第二和第三章出現,而且更有禁令下達:『17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為何有此禁令?懂得「分別善惡」莫非美事嗎?上帝這要求,是否純粹要看看,人能否「聽命」「順從」如此簡單?
維真學院的舊約教授 Iain Provan 在其「《創世記》詮釋」一科中曾指出,「分別善惡」的意義,應該不只在於「字面」,可能指向更嚴重的範疇。1
首先經文形容,當上主行將要把違命的始祖驅逐離開伊甸園之際,曾有以下一段甚有意思、頗值得玩味的「對話」:
『22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
(”The man has now become like one of us, knowing good and evil.”)
這裡已幾乎呼之欲出,顯示亞當夏娃兩人採食禁果,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令兩人「變成」與上主同等!
再進一步探究,雖然在《舊約》中與「分別善惡」相同或近似的詞組可說幾乎絕無僅有,仍有另外幾處經文或可提供一些參考,向我們呈現比較清晰的意象圖畫。其中一段是《撒母耳記下》14章17及20節 :
『17…因為我主我王能辨別是非,如同神的使者一樣。20…我主的智慧卻如神使者的智慧,能知世上一切事。 』
”17…like an angel of God in discerning good and evil…” “20…My lord has wisdom like that of an angel of God – he knows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in the land…”
此段落描述,那正在向大衛王陳情的婦人,形容王『能辨別是非,如同神的使者一樣』,接着,在同一段說辭中,那婦人再度類比王的能力:『我主的智慧卻如神使者的智慧,能知世上一切事。』這兩組相類似、結構上近乎平行的短句,似乎指示着,「能辨別是非」與「能知世上一切事」,不只是彼此和應,甚至可能是指着相同的事。
另一段《以西結書》28章2及6節,上主藉着先知的口,譴責推羅王:
『2…因你心裡高傲,說「我是神,我在海中坐神之位」,你雖然居心自比神,也不過是人,並不是神。… 6…因你居心自比神…』(和合本)
“2…Yet you are a man and not God, although you make your heart like the heart of God—…6 Because you have made your heart, like the heart of God, …”(NASB,新美國標準譯本)
“2…yet you are but a mortal, and no god, though you compare your mind with the mind of a god. … 6 Because you compare your mind with the mind of a god,” (NRSV,新修訂標準譯本)
“2 In the pride of your heart you say, “I am a god, I sit on the throne of a god in the heart of the seas.” But you are a man and not a god, though you think you are as wise as a god…6 Because you think you are wise, as wise as a god, I am going to bring foreigners against you, the most ruthless of nations…”(NIV,新國際譯本)
這段經文的通用中文翻譯,也許因為要遷就語文表達上的順暢,故此將原文中一個重要的意象隱去了。參考原文後再比較接近原文結構的英語譯本,我們可以看見,推羅王自以為是,竟然認為自己的「心」與神的「心」同等。希伯來人概念中的「心」,並不只是現代人認知裡的情緒或情感,更包括心智,甚至智慧。推羅王之所以冒犯上主,主要是因為他的高傲,以為自己的智慧,與神同等。
參考上述幾段經文,一個極有可能的圖畫就呈現出來:能夠「分別善惡」,等同於擁有上主才能有的智慧,即是「能知萬事」;甚至換句話說,就是像神一樣,擁有為萬事定標準、分對錯的權柄。這權柄和能力,是惟獨上主才能擁有、只屬上主的自主權。
始祖違命,採禁果而食,不只是抗命,而更是要逾越神與人之間的界限,要取得上主才能擁有的自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並周邊的一切事物,甚至,希冀好像上帝一樣!
上主按着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賦予他們身分,作為上主在受造萬物中間的特命代表;祂又親自將人安置在自己的殿宇中,作為代表祂的祭司,履行實踐上主與受造萬有之間的雙向職事-在天地眾生中間代表上主,同時代表天地眾生來到上主面前。然而,人不願也不要這個只能做「代表」的位置。人所冀求的,是自己作王,要自己主導一切;人不要上帝,不願服在祂的主權之下!這極可能就是始祖犯禁,摘食了「分別善惡樹」果子最真確的意思。
結果,我們人人都要成為「山寨王」(廣東俗語): 隨從己欲,任意而行。『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 53:6
人奢望主宰一切,甚至要好像上帝一樣,卻只能看見自己的真實本相:赤身露體。原以為可以與上帝等同量齊,現在卻不得不躲避上主的面,無法與祂同行。
人背叛上帝,破壞了神與人之間的關係。這裡所指的關係,不只是單單一種「平面」的關係。神與人之間,包含各種不同類型的雙向關係,最少計有「創造主與受造物」的關係、「君臣」關係、「主僕」關係、「從屬」關係,也包括朋友之間的關係(明顯例子-亞伯拉罕與上主耶和華)、「帶領者與跟隨者」的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等等,每種關係有其不同重心和表達形態。這些關係,全部都因為人的違命和否定上帝的主權,而遭到破壞、扭曲,而且,更引發連鎖效應。
當神與人之間的關係遭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隨之扭曲和崩解;這些破壞隨即可見於始祖夫妻兩人彼此指責,互相推諉違命責任給對方。故事接下去,該隱殘害兄弟亞伯,其後代中的暴力也接連不斷,每況越下,當中的發展也不用在此多說了。
繼而,關係之破壞並未止於神與人及人與人之間。人與地及其餘的受造世界之間的應有關係也同時遭到扭曲而崩塌。
除了《創世記》三章形容,因為人的違命,地也受咒詛的情況之外,《聖經》裡也有其他經文描述類似的連鎖崩解。《何西亞書》4章:
『1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與這地的居民爭辯:「因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神, 2 但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接連不斷, 3 因此這地悲哀,其上的民、田野的獸、空中的鳥必都衰微,海中的魚也必消滅。」⋯』
當人不認上帝時(『因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神』),人類就彼此踐踏(『但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接連不斷』),接下去,連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中的魚也要遭殃!
雖然如此,上主的心意及原本的計劃,並無改變。
始祖夫婦違命,被放逐離開伊甸園子之際,上主為他們預備了以皮革為材料的衣服。這個「給予衣服」的「動作」,不單只是帶着上主慈愛照護或實用的意思;按照古代近東文化的風俗,上主這個「動作」及那衣服本身,在希伯來聽眾的耳中,可能更加意味着:兩人雖然背離上帝,甚至希望與祂看齊,故此受罰被逐,然而,在上主眼中,以及在神的整體計劃裡,兩人-以至其後代-仍然維持着某種特殊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象徵着他們原本被賦予的多重身份-君王代表和祭司,依然有效,雖被逐離開,人仍然要履行持守。2
「大故事」發展下去,敘事者以兩組充滿象徵意味、近乎對稱、又同時互相對照的族譜,記載亞當的後裔-初代人類的情況。出自該隱的一支,強暴不斷;反之,出自塞特的一支,則突顯當中有開始求告上主的,也有與神同行的,其中更出了後來的關鍵人物:義人挪亞及其一家。3
附註:
- Iain Provan, The Book of Genesis. Regent College Lecture Recording. Regent Audio, 2006 – (http://www.regentaudio.com/RGDL3603S?category_id=32)
- 此處原文中的「衣服」(כָּתְנ֥וֹת-garment, tunics)一詞以同樣方式出現在《舊約》中,只有一次:《尼希米記》7章70節-『70 有些族長為工程捐助。省長捐入庫中的…祭司的禮服(כָּתְנ֥וֹת)五百三十件。』當然這個只可作為有限度的參考,不宜過於牽強地認為《創世記》三章所引述的皮革「衣服」,一定指向祭司的身份。然而,參考其他類似經文敘事,如少年約瑟的彩衣(創37-類似用詞),及福音書中「浪子比喻」裡,父親授予『那上好的袍子』給歸家浪子的故事(路15),再比對古代近東居民的風俗習慣,這個授予「皮革衣服」/「彩衣」/「上好的袍子」的動作及意義,一定不只是純粹一件外衣而已,其中所帶著「賦予特殊、甚至尊貴身份」的象徵意義,不應輕易給略過了。
- 筆者老師Iain Provan和聖經學者John Collins對此分別提出兩個相當有趣、極具參考價值的文學分析。參考Iain Provan, The Book of Genesis. Regent College 2006; 另Provan, Discovering Genesis: Content, Interpretation, Reception, Eerdmans Publishing, 2015; C. John Collins, Reading Genesis Well: Navigating History, Poetry, Science, and Truth in Genesis 1-11, Zondervan Publishing, 2018. p.179-85.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