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氣候:中文資料

在這方面的中文資料及報導,為數不多(極有可能是孤陋寡聞),以下是一些蒐集得來的。

《反轉地球暖化100招》保羅‧霍肯/主編,劉品均/譯,台北:聯經書房,2019
英語原著 Drawdown, by Project Drawdown, 2017.

《生死時刻:對抗氣候災劫的關鍵十年》李偉才/著,香港:三聯書店,2019


台灣氣候科學專家汪中和老師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在台灣醒報上發表許多文章,主要以台灣為出發點,也甚具參考價值。


IPCC:限制溫升 1.5ºC 必須 2050 年前達致零排放
2018.10.08 | 立場新聞

加拿大北極圈偏遠地區永久凍土提早 70 年融化
2019.06.19 | 立場新聞

  • 月初刊於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的研究指,加拿大北極圈偏遠地區的永久凍土比預計提早了 70 年融化,顯示全球氣候危機來得更快更嚴重。
  • 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團隊於 2016 年到當地 3 個偏遠位置考察,當中包括一個冷戰時期興建、現已棄置的雷達站,該雷達站距離最近人類聚居地約 300 公里。
  • 團隊對看到的境況表示震驚,因為對比約十年前的多次考察,他們經已無法辨認出原有的原始北極地形;他們亦不敢相信幾異常炎熱的夏天足以破壞已凝結數以千年計的巨型冰塊上層。領導研究的地球物理學系教授 Vladimir Romanovsky 指,這顯示現時氣候比過去 5,000 年甚至更長時間暖。

IPCC 特別報告:須更好地管理土地 否則氣候將致更多饑荒、遷徙、衝突
2019.08.09 | 立場新聞

NOAA: 2019 年六月史上最熱 比全球平均氣溫高近 1°C
2019.07.19 | 立場新聞

聯合國最新報告:至少 5 倍碳減排力度才可達「1.5°C 溫升限制」目標
2019/9/23 | 立場新聞

IPCC 海洋和冰雪圈特別報告:各國越早果斷行動 人類越能應對氣候變化
2019/9/25 | 立場新聞

世界氣象組織警告:不可能靠蒙混渡過氣候危機
2019/9/26 | 立場新聞 | 林超英  

氣候變遷調適行動 全球因應嚴重不足
2019.09.17 | 台灣醒報 |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扭轉極端氣候 年輕人應該效法桑柏格
2019.09.25 | 台灣醒報 |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暖化速度加快 升溫難低於2度C
2019.09.18 | 台灣醒報 | 莊瑞萌

聯國警告海平面加速上升 「百年一遇」變「年度天災」
2019.09.26 | 明報

聯合國報告:2015至2019年成最熱5年
2019.09.23 | 明報

《經濟學人》:縱守巴黎協議 海水將升半米
2019.09.09 | 明報

暖化催生 龜速強風暴成新威脅
2019.09.05 | 明報

長遠減碳答客問:核電?能源自主?
2019.09.16 | 立場新聞 | 林超英 

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可能淹沒主要沿海城市 
2019.10.30 | New York Times |

美研究:海水上升影響遠超預期 港廣泛受威脅 最新推算:2050西九機場啟德或淹沒
2019.10.31 | 明報 | 

新研究指 2050 年前 3 億沿海人口將更受水災威脅 香港西北、赤鱲角、西九龍成重災區
2019.10.30 | 立場新聞 | 

12.5 萬年前南極融冰成海水水位上升主要動力 水位比現時高 10 米
2019.11.07 | 立場新聞 |

[COP25] 年輕人不放棄 對抗氣候變化!
2019.12.05 | 立場新聞 | 鍾芯豫 (Natalie)-低碳想創坊青年代表團成員

[COP25] 亞洲成氣候災害重災區 年青人如何力挽狂瀾
2019.12.06 | 立場新聞 | 陳美琪 (Maggie)-低碳想創坊青年代表團成員

[COP25] 從聯合國氣候大會帶回香港的種子
2019.12.14 | 立場新聞 | 關穎琪 (Tina)-低碳想創坊青年代表團召集人

新衛星數據揭北極綠化機制複雜 不只與氣溫上升有關
2020.02.03 | 立場新聞 

  •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兩極生態未來將會有巨變。最新刊於《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指,全球氣溫上升會令北極的無樹凍原 (tundra) 被綠化,其植被亦會延伸至當地其他地區,而涉及機制比想像中更為複雜。

《自然》評論警告:人類再無下一個十年處理氣候問題
2020.03.09 | 立場新聞 
(Origina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571-x

大氣塵埃量是估算 4 倍 影響氣候模型預測 氣候危機或比想像嚴重
2020.04.20 | 立場新聞 

  • …這些粗塵如溫室氣體類似,會使大氣層吸收更多熱力,但在至少六個廣泛使用的全球大氣模型中,大部分的粗塵都無被納入數據中。據有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和海洋科學家 Jasper Kok ,最先進的氣候模型中只計算了 400 萬噸大氣粗塵,但團隊分析了數十個空中監測數據,顯示大氣有約 1,700 萬噸粗塵,是過去估計的 4 倍以上。
  • 此外,這些粗塵粒子會從多角度吸收太陽輻射,可能會導致大氣環流改變,觸發更多颶風出現,而這些現象都隨氣候變化加劇,頻率和嚴重性都不斷提高。如果將新發現的粗塵量加到現有氣候模型中,團隊指會增加由大氣層至海洋等氣候系統暖化嚴重性的情況,包括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熱帶地區降雨量等等;更多塵埃被帶進大氣、落入海洋中,亦會導致雲量與降雨量的改變,嚴種影響全球氣候。…
  • (Original report: https://www.sciencealert.com/earth-is-way-way-dustier-than-we-thought-and-that-has-big-implications-for-climate-change

2050 年前北極部份地區夏季將無海冰覆蓋 
2020.04.21 | 立場新聞 

  • 最新刊於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的研究預測,未來 30 年北極海冰量將大幅減少,在 2050 年前可能已有夏季出現部份地區無冰。
  • 據估計,要將全球溫升限於比工業革命前高 2°C 以內,世上剩餘的碳預算相當於 1 萬億噸二氧化碳。不過,團隊分析了 40 多個氣候模型的結果後,發現即使未有超出該碳預算,北極部份地區仍有可能在 2050 年前某些夏季變成無冰狀態。
  • Original report: North pole soon to be ice free in summer 2020.04.20 | EurelAlert!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西伯利亞小鎮周末錄 38°C 高溫 北極圈 135 年以來最熱記錄
2020.06.23 | 立場新聞

北極圈苦寒之地 45°C 超高溫 若反常天氣持續將影響輸油設施
2020.06.24 | 立場新聞

【淨零排放】澳洲拒履行全球目標
2020.09.21 | SBS (Australia) 

氣候公義:從分析哲學的觀點看
2015.11 | 李宇森

氣候危機的背後: 從批判理論的觀點看
2015.12 | 李宇森 

全球攪炒 – 讀《氣候利維坦》
2019.09.17 | 李宇森

熱浪日常,開與不開冷氣之間的掙扎
2021.05.01 | 立場新聞 | 羅金義 

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致平流層變薄 或影響衛星運行、 GPS 導航
2021.05.14 | 立場新聞
Original: The Guardian, Climate emissions shrinking the stratosphere, scientists reveal, 12 May 2021
Report quoted: Pisoft, P., Sacha, P., Polvani, L.M. & et al. (2021). Stratospheric contraction caused by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doi: 10.1088/1748-9326/abfe2b

歐盟統計局:去年疫情致所有成員國平均碳排放減 10%
2021.05.10 | 立場新聞

碳中和堅告急 關鍵一席要靠碳稅 (香港)
2021.05.21 | 立場新聞

氣候外交只是中國的「拖字訣」
2021.05.22 | 立場新聞

【社論】面對百年來最慘烈流行病  再思地球生態的平衡
2021.06.02 | 基督教論壇報 | 編採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