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2
(本文是筆者在中文基督徒平台信仰百川,所發表的『這是天父世界』系列的第六篇)
「上帝的故事」這齣波瀾壯闊的劃時代戲劇,以「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揭開序幕。
這是第一幕。1
前文 (「上帝看著一切都甚好!」) 述要:大能上主全面掌控,說有就有,號令一出,事情就如是發生,沒有爭吵,不用血戰。確實是真正的大能上主!
祂以命令劃分「區間」,混沌不再。再在每個「區間」以相應之活物充實,空虛不再!
天上地上的萬物,都是各按其時,各就其位,各施其職,每一樣都被創造主視為「美好」。
在「地要生出活物」的同一創造日,大能上主要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
甚麼是神的形象(Image of God, imago Dei)?按著神的形象受造,是甚麼意思?
歷代教會及神學家曾嘗試提供不同憶測及解說,例如「人有類似上帝的理性」、「自由意志」或「能夠與上帝溝通的靈性」等等。然而,按經文的前文後理及初代子民的宗教文化場景,簡單而言,這裡「神的形象」應該是指着上主在屬祂自己的地方所立的有形的「反映」或代表。在筆者定居的加拿大,當地各式硬幣上都鑄有英國女王的頭像,許多加拿大市中心或政府廣場上或許都有英王的銅像,這些鑄像並非單純裝飾擺設,而是代表著英國君主是這片土地的國家元首,代表著他或她的管治及主權的臨在。君主立像代表自己的主權臨在自古就同樣見於古代埃及、波斯及羅馬帝國。這些像,就正正是當日古代近東聽眾所能明白的「形象」。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其實即是指出,人類是造物上主及真正主宰在受造世界裡為自己所設立的全權皇家代表!
對,這兒形容人是上帝在受造世界裡的特派代表!?而且不是有形有名卻無實的「代表」,如那些銅像石雕一般,而是實際上奉派任務的全權代表。代表上帝甚麼?故事經文接下來非常明顯,就是代表着上主的管治,這裡的敘事形容人被造後,是奉命代表上帝治理整個受造世界:『…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
對荒漠中聆聽這故事的初代子民,這種對他們來說來本並不陌生的意象,在這裡更為他們帶來另一個震撼。當日在埃及與大河流域文化裡,只有法老、君主,或最少是貴族顯赫,才會被視為神明的形象,是祂們在地上的化身或「代理人」,而且往往絕大多數都是指着男性而言。在這位大能上主的世界裡,竟然是『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即是男、女、貴、賤,人人有份,都是上主的特派代表!2
而且,聖經不單只在第一章形容人是神的形象,在第二章裡,雖然經文沒有「形象」這個字眼,卻用了另一個十分強烈、無論對當日聽眾或今日讀者,都十分震撼的意像,甚至可說有點冒險的方式,很徹底、很細膩地用另一方式作進一步描述。神的形象,就是神親自安置在這個由祂所造、屬於祂的這座宇宙殿宇 (Cosmic Temple) 裡面,用來代表祂自己的神像,好像外邦異教將偶像 (idol) 放在他們的廟宇中一般!這「形象」一詞在舊約聖經中多處也正正是用來形容那些「偶像」的用詞!3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名叫亞當。8 …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15 …使他修理,看守。』 (創世記第二章七、八、十五節)
當我們讀二章七節時,往往只會看見神賜人生命、甚至靈魂,之後讀到二章十至十四節時,就有點困惑及困難去理解,只能猜測字面意義,以為經文暗示伊甸園的地理位置…
先看二章十至十四節。許多聖經學者不約而同都提出一個重要的詮釋,就是其中形容那位處東方 ─ 或者是更有可能、更為準確的翻譯:「面向東方」 ─ 由四條河流所包圍,其中充滿金子珍珠寶石的伊甸園子,對於身處古代埃及及兩河流域文化和時空背景裡的希伯來聽眾來說,立時就意會到出埃及時的會幕及日後王家興建的聖殿!其實經文正是在形容整個園子,亦即是神所造的天地,就是一所敬拜的殿宇,類似的形容,我們也可在舊約的詩篇、先知書,甚至新約啟示錄看到。
受造世界是大能上主的殿宇(The Creation as God’s cosmic temple)。
在這個宇宙殿宇(Cosmic Temple)的場景下,二章七節所描述的就更突出了。經文這裡表達了一些幽默:『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 (The Lord formed the adam [man] from the dust of the adamah [ground]…) — 原來人只不過是adam from the adamah (可惜華語譯本翻譯不了這種希伯來原文巧妙配搭下,只能透過聆聽才能充分表達出來的語音意境)!
更甚的是,此處的敘事形容人與其他空中飛鳥、水中魚類、地上的爬蟲走獸,在基本上也沒有甚麼不同。前文曾經交代,一章廿節『水要滋長生物』、廿一節『水中滋生各種能活動的生物』 及廿四節『地上要生出活物來』,經文形容這些都是 חַיָּה֙ נֶ֤פֶשׁ (ne-p̄eš ḥay-yāh – 讀音大概是nephesh hayyah, 即生物、活物之意)。同樣的用詞也被用來形容人!二章七節裡一般華人信徒通用的和合本聖經翻譯成:『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一整句,其實可能更接近原意的翻譯是:『這人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 “the adam (man) became a ne-p̄eš ḥay-yāh (living being).” 我們人—adam—與其他生物一樣,都只是被造的ne-p̄eš ḥay-yāh,只不過是adam from the adamah而已!
不過,有一個很重要的分別,就是人是神的形象,是神安置在宇宙殿宇中代表祂的像,如何看到?原來當日希伯來-以色列民族四鄰外邦異教的宗教習慣中,那些宗教的祭司會向新近完工、剛安放在他們廟中的偶像,象徵性地向偶像的鼻孔裏吹一口氣,代表神像從此「活化」(animated, coming alive),正式成為代表他們所敬拜的神明,作用也許有點類似華人熟識的傳統宗教寺廟「開光」儀式。
為何聖經會 ─ 甚至可說是冒險 ─ 使用這種方式來形容人的被造及其位份?請再次留意,希伯來人並不習慣處理抽象的概念,他們往往借用具體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實例及圖像,再加以適當修改「扭轉」,容許想像空間及意象,傳遞重要信息,正如希伯來文中其實充滿着農牧業用語及意像,這樣的理解將幫助我們更透徹了解聖經。這裡,相信敘事者是在借用他們所熟悉的異教風俗,卻稍為扭轉為己用,甚至藉以提供如此一個震撼心靈知性的意象,為要突顯人那種既平凡卻又同時極為特殊的身份:人本是平凡,以致不要在萬物中自以為是、自視過高,同時,人卻又被賦予特殊身份,神極為重視,並因此帶著重要的要求、召命及責任…
當故事繼續描述時,這個神親自安置在宇宙殿宇中代表祂自己的「偶像」,卻與一般所見所知的「偶像」大不相同,是另一個顛覆:這偶像在上帝的宇宙殿宇並非接受膜拜,而是另有任務。是甚麼任務呢?這個代表神在被造萬物中間的被賦予的特殊身分 — 甚至套用我們的現代術語確切一點地說明:使命及召命 — 是甚麼意思?
(續待)
附註:
- 筆者過去幾年在這課題上預備教材,及為本文執筆時,參考下列資料:Henri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Genesis, InterVarsity Press, 1984 (中譯: 《創世啟示: 創世記一~三章深度解析》, 華神, 2000);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1; John H. Walton, The Lost World of Genesis One: Ancient Cosmology and the Origins Debate, InterVarsity Press Academic, 2009; John H. Walton, Genesis: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1; Gordon J. Wenham, Genesis 1-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1, Word Publishing, 1987; David Wilkinson, The Message of Creation, InterVarsity Press, 2002; 《恩怨情仇論舊約》, 李思敬著, 更新資源, 1998; Colin E. Gunton, The Triune Creator: A 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Stud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8; Jürgen Moltmann, God in Creation: A New Theology of Creation and the Spirit of God, Fortress Press, 1993; Gregory K. Beale, 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God, IVP, 2004; J. Richard Middleton, The Liberating Image: The Imago Dei in Genesis 1, Brazos Press, 2005。此外,筆者亦深受在維真學院深造期間的授業老師 Rikk Watts (It’s About Life: A Biblical Journey. Lecture Recording. Regent Audio, 2011 – http://www.regentaudio.com/RGDL4105S?category_id=633)及Iain Provan (The Book of Genesis. Regent College Lecture Recording. Regent Audio, 2006 – http://www.regentaudio.com/RGDL3603S?category_id=32) 的影響。
-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立刻就將「只有」二百年多歷史的近代人權概念及近數十年才有的女性平權意識「讀進」故事經文中,勉強經文和應,但故事如此敘述,無論是對古代聽眾以至現代讀者而言,其震撼力及引申意義仍不容低估。
- 例如民數記33:52; 撒母耳記上6:5, 11; 列王紀下11:18; 歷代志下23:17; 以西結書7:20, 16:17, 23:14;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