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福音~整全使命」文章系列 ~ 03
前一章提及「上帝的故事」,是基督天國福音宣告的場景與基礎。這「上帝的故事」,就是上主透過四十多位人類作者,從《舊約》到《新約》,首先向以色列民族及初代教會、接着向全人類(包括當代的我們),揭示上帝在天地眾生中的作為及計劃。1
簡單而言,這個由「創造」到「新創造」的整體敘事,向我們呈現一個來自上帝的世界觀。2
沿着這個「上帝的故事」及其中「情節」的「發展」,聖經展示以下關鍵:
- 這位施行創造及拯救的大能者是一位怎麼樣的上帝?
- 在這位創造主的眼中,這是一個甚麼樣的世界?
- 人的身分及受造使命為何?
- 這受造世界以致人間出現嚴重問題的根本原因及後果
- 上帝在其中如何施行拯救,扭轉上述嚴峻局面?上帝子民群體的由來及在這拯救過程中的角色如何?
- 上帝這些拯救行動指向甚麼?終局將會如何?
當代的基督門徒認識了這個古老卻又常新的「上帝的故事」,加以掌握,儘量學習以初代子民(即當日剛被帶領離開埃及,在西乃山下的希伯來人、巴比倫城河畔的猶大-以色列餘民、及安提阿及歌羅西城市集中的猶太及外邦門徒)的視野及「頻率」去聆聽,並且根據這「大故事」的整體脈絡及當中個別「情節」發展裡所揭示及承載的世界觀,來調整、理順,甚至取代自己原來抱持、深受現代啟蒙思維及文化所薫陶的另一套世界觀,才能理直氣壯地按着上帝子的身分、氣質和目標,去處理當前「俗世洪流」中不同的範疇及課題。
那麼,這個「上帝的故事」是甚麼一回事?
當我們提到「故事」、「情節發展」等概念時,容許筆者再補上「戲劇」這個意像。著名聖經學者賴特(N. T. Wright)在他的《新約與神的子民》一書中提出,我們可以視《聖經》為「一齣有五幕的戲劇」,作為釋經架構來「聆聽」及「觀看」,並且親身「進入」《聖經》的整體敘事,每一幕是為一個獨立的敘事單元,卻彼此緊扣呼應:3
第一幕:創造
第二幕:墮落 (脫軌)
第三幕:以色列
第四幕:耶穌基督
第五幕:教會
筆者參照這個甚具洞察力的架構,稍作修改:以「脫軌」取代「墮落」,指出世界出現嚴重問題的立體性質,其實不只是人類犯罪那麼「簡單」,更希望藉此強調,始祖違命的本質,是與上主起初賦予人類的使命息息相關,同時亦指向上主拯救工程的最終目標-包括人類在內的萬有,都要回歸正軌。4 另一方面,再在「教會」一幕之後補充一個第六幕「新創造」5,希望突顯「君王基督再臨」及新天新地,在這齣劃時代「戲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需要獨立地描述其中的特殊意義及指向,並且全面一點處理《聖經》中對「終末」及終極盼望的教導。6 (參附圖)
對不太習慣、甚至抗拒以這種「故事-大敘事」或「戲劇」為架構和進路來詮釋《聖經》的讀者,或會覺得這種進路如同兒戲,甚至認為會否定或至少減低對《聖經》記載的權威和「歷史性」的肯定、或在「聖經無誤」等「大是大非」上的堅持。另一邊箱,又會有擁抱「後現代」多元思潮價值的人,批評這種「大敘事-世界觀」進路有唯我獨尊之嫌,過於霸道,亦不合潮流。
且讓筆者引用筆友關浩然牧師為賴特的《神話語的力量:談聖經與神的權柄》(Scripture and the Authority of God)中文版作推薦序中的一番話去回應:
『本書作者賴特對《聖經》權威的解釋,開出了一條基礎主義以外的路。賴特認為不少人將《聖經》看成是一個提供宗教信條的神學命題數據庫,譲我們從中巧妙地剪裁、提煉出蘊藏在內的許多原則…應用在今天的社會。但賴特指出,以色列的《聖經》其實有它自己的主題,並非一堆任由人宰割的原料。…《聖經》作為一本古代的書,承載了古代世界(及其世界觀),它的目的不是要傳達自然科學層次的知識,這一點是那些努力保衛《聖經》無誤的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因為他們以為:假如《聖經》無法在自然科學上達到現代的標準,便難以保證《聖經》關於救贖等的信息是否也是可靠的。賴特的啓發性,是開闢了另一個《聖經》權威起作用的軌道,指出權威是屬於上帝的,是在於祂所要做的事,而《聖經》只是上帝的權威顯示的一個平台。』
『這個平台是用來傳達一個故事,而其權威正在於神在這敘事所述的真實歷史中,施行拯救與新造。…他在《新約與神的子民》裡就用了五幕劇來表述《聖經》的敘事單元…這五幕劇不是素材,乃是一項正邁向完成的工程:神在耶穌身上完成了揀選以色列的目的,並在舊世界裡啟動新創造,直到終末的完成。…』
『…賴特的《聖經》權威進路,從不離開神對世界的拯救計劃,而包含這計劃的故事,也離不開蒙召信徒群體的使命。賴特看出《聖經》是透過社群來發生作用,而不是用來提供可靠的知識基礎。《聖經》的權威在於神的權威,而神的權威在於祂要藉選民達成的救贖任務,這是對所謂「聖經權威」的一個典範轉移。』7
說了不少「上帝的故事」這個「大敘事」進路,且不要再在大門口徘徊,是上路的時候了。就讓我們進入這個古老、卻是你我都有份的劃時代故事吧!
附註:
- 筆者主要參考以下學者著作:N.T. Wright, The New Tea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 Volume 1, Augsburg Fortress Publishers, 2004 (中譯:《新約與神的子民》, 賴特著, 校園書房 2013); Craig Bartholomew & Michael Goheen, Drama of Scripture: Find Our Place in the Biblical Story, Baker Academic, 2004; Christopher J.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IVP Academic, 2006
- Brian J. Walsh & J. Richard Middleton, The Transforming Vision: Shaping a Christian World View, InterVarsity Press Academic, 1990;並同時參考上述作者合著的Truth Is Stranger Than It Used to Be: Biblical Faith in a Postmodern World, InterVarsity Press, 1995.
- Wright,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p.139-143;中譯 《新約與神的子民》, 頁188-193
- 筆者原本一直在教材裡都使用「墮落」(Fall)或「背叛」(Rebellion),作為這一幕的名稱。後來有機會與關浩然牧師首次見面討論,他認為這一幕所處理的,人類犯罪當然是重心,但不止於此,更涉及整個世界出現嚴重問題,上帝在受造萬有中的計劃遭打亂的立體性質,如以「脫軌」(Derailment)為名,可能更為貼切。
- 賴特並沒有忽略「新創造」這重要環節,他將之包含在「教會」一幕內,認為教會立足在耶穌基督復活的基礎上,已參與在新創造的實現工程之中。筆者一方面十分同意這觀點,另一方面仍覺得這範疇需要獨立論述,特別是因為包括華人教會在內的西方教會傳統裡,存在着許多對「終末」、天堂、新天新地等範疇的認識不足甚至扭曲。賴特在這方面也有專書論述 – Surprised by Hope: Rethinking Heaven,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HarperOne, 2008 [中譯:《天堂,有甚麼好期待?-再思復活、終末、與教會的大使命》賴特/著,蔡昇達/譯,校園書房 2020]。
- 這個「補充」並非筆者原創,而是參考另外四位與賴特熟稔的學者 Brain J. Walsh & J. Richard Middleton (Truth Is Stranger Than It Used to Be: Biblical Faith in a Postmodern World. InterVarsity, 1995)及Craig Bartholomew & Michael Goheen (The Drama of Scripture: Finding Our Place in the Biblical Story. Baker Academics, 2004),他們都是參照賴特「五幕戲劇」的比喻和進路,再加上第六幕。
- 《神話語的力量:談聖經與神的權柄》,校園書房出版社,2014,頁x-xii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