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門徒:實踐篇

2020.02

過去近十年筆者在加、港、台等各地應邀主講「關愛受造」課題時,往往最多人提出的詢問,是基督徒在生活實踐中的建議。「是否不外乎都是資源回收、改用節能電器及電動車、甚至簡約生活模式等坊間也鼓吹實行的種種措舉?」鑑於各個華裔聚居地的生活及社區形態不盡相同,筆者提出以下是一些大原則,作為眾讀者在不同處境裡考量時的一點基礎,拓闊想像空間。

筆者深信,基督徒在世的使命,是要「以言說、生活、工作以至整個人生,點滴揭示上主的全備安康(Shalom),向世界見證上主要復和萬有、更新整個受造的終極目標」,同時「在世界裡展現『忠信的同在』(Faithful Presence)」[i]。以此為起點,門徒懷抱着來自基督的盼望、歡欣和忍耐,深信上主一定會更新萬有,成事與否雖不在我,我卻在其中有份,可以放下沉重的心理擔子,自由釋放地全心全力參與。[ii]

就是因為這份盼望、歡欣和忍耐,我們可以尊重差異。面對環境問題,人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及適切的對應方法,切忌殭化、自以為是,又或者律法主義式的強加於人。任何實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旅程,無論是早已上路的先行者,或是剛剛起步的小伙伴,大家都是同路有心人,彼此鼓勵、交流,由小步開始。

也正是盼望、歡欣和忍耐,門徒首先可以對上帝在受造萬物裡所彰顯的美善及多采多姿,培養好奇、欣賞和感謝。由認識居住地區的自然地理來開始,繼而學習辨認本地植物及野生動物,懂得的牠(它)們名稱和基本習性,培養欣賞的情操。這個是關愛維護受造萬有在實踐上最基本的一環。

同時,本着對上主豐盛供應的感謝及欣賞,門徒可以開始盡量去了解日常使用的食物、用品及能源的來源,包括原材料及產地,許可的話,更可尋求理解原材料的開採/種植的實況,及原產地的狀況-包括工人/農民的處境及待遇。在貿易環球化的實況下,空間及文化距離往往增加我們對遠方環境及生產者處境的冷漠,也因此特別容易無感於各種生產代價的「外輸」(costs externalized)所造成的不公義。這方面的理解,即使開始時是如何片面,仍可以讓我們醒悟,究竟簡單如日常起居作息所需,其實背後帶着多少環境及人間社群的代價。這樣做看似繁瑣,其實在互聯網的協助下,搜尋有關資訊並非登天般的艱鉅,近年亦多有適合大眾參考的專著。[iii] 

「民以食為天」,在飲食這人人在意的環節上,除了特意去了解來源之外,也可盡量嘗試去選購本地(或鄰近地區)種植的和時令的食物(即不時不食),並注意食用禽畜養殖時的待遇,也願意為那些在較高道德準則下養殖的食物付出高昂一點的價格。[iv] 另外,親手種植一些食物,也甚有意義,畢竟這本是人類的基本工作。雖然在現代處境裡,幾乎沒有人能夠自行耕種養殖所有需用的食物,若然能夠親手種植,即使只是一小部份,讓我們體察食物在貨幣以外的真正代價:眼淚、風險、時間等等,同時享受由下種到收成整個過程的喜樂,驅使我們更珍惜食物,減少浪費,而且,更讓我們對日常生活不同環節裡,為生態環境及生產社群所帶來的影響,加深一點點親身的認知。

有進也必有出。在生活中嘗試減少製造垃圾的第一步,是知道你的垃圾及污水會去哪裡。我們現代獨有的「用完即棄」文化(disposable culture)、對便利的過度執迷、及慣於將各式消費的代價外輸,「眼不見便為淨」,扭曲了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生活方式變得相當病態,不斷製造過量的廢棄物。即使各地越來越習慣資源回收的措施(recycling),卻因常規的物料設計及工業運作模式的限制,各地所謂的資源回收,實際上卻不能真正完全循環再生那些回收物料,充其量都是向下循環(down-cycle),幾個生產循環之後,最後都是送到堆填區或焚化場處理,對垃圾泛濫成災的情況完全是杯水車薪,故此,盡量減少使用任何用完即棄的物品及包裝,可免則免,方是「王道」。

無論是飲食、或是選購衣物、器具、電子產品等等,甚至上網瀏覽電影、電視節目(有多少人知道video streaming其實是高度耗能、溫室氣體排放量驚人的活動?),當我們恆常抱著服侍和保護上主受造世界的心態及認知去生活,很自然就會驅使我們尋求更多的瞭解,繼而是關懷與回應行動。

這種深切、超越貨幣考量以外的關懷,可讓我們避免成為盲目的消費者。有研究指出,北美地區每天人均所接受的各種信息,高達三千次!其中大部份均無所不用其極地告訴我們如何的不足不濟,需要選購他們的產品或服務。甚至近日坊間開始受注視的所謂「綠色生活方式」,骨子裡也可能只不過是在鼓勵另類消費。基督門徒本着對上主的盼望,實在有需要培養一種情操:對所有說服你去消費購物的企圖,抱持懷疑態度。

同樣的關懷,也挑戰我們其他較長期的選擇,例如居住方式及房屋。這一環節在北美及澳、紐地區猶為嚴重。在加拿大的主要都市,許多人均抱着擁有獨立房子的夢想,往往人們會想像自己獨立成家的過程中,最理想是由公寓搬到排屋,繼而升級去獨立房子,最終擁有一片貌似遠離塵囂的私人天地(在美國,這就是所謂「American Dream美國夢」的重心)。可是,這種「上流」的方式,造就了大量高耗能、低密度、無限制地向各都市四周擴張的市郊化地貌,依重私人汽車代步,不斷興建擴闊道路也追不上交通需求,公共交通卻又無法提供有效服務,毫不考慮去培養真正以居民福祉為優先的「行人友善」社區,又浪費大量珍貴土地,甚至侵蝕原本應可用作農耕、供應附近城鎮居民時令農作物的土地,及重要的野生棲息地。越來越大的房屋,也只是用來堆積多餘物品,卻因通勤時間越來越長,享受「私人天地」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整個形態,可以用「集體的瘋癲」(collective insanity)來形容!可惜,普遍人們及整個房產市場以至融資體系,均看不見有任何其他可能性。

基督門徒卻有另類的想像,除了質疑上述眾人都趨之若鶩的主流形態,更可以透過安息的操練(Discipline of Sabbath Keeping),來重整價值及情操,挑戰固有的思維。安息的操練,其實並不止於堅持七天中有一天休息那麼簡單,更是正視自己的有限,培養對上主的信任,擴闊聆聽和注視上主的承載能力,重整實踐者自己與上主、他人並受造世界的關係。[v]

門徒從上述個人及家庭的情操及實踐來起步,可以逐步將關懷擴展至社區及公共政策領域,因為結構性改變,包括政府政策,和個人的改變同樣重要。幫助身處的城市及地區變得更適宜居住,關懷遠方人類社群及野生環境的福祉,正是門徒作為上主將臨國度的記號和盼望,見證耶穌基督要更新萬有這個終極目的,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附註:

[i] 請參考筆者在另一文章《關愛受造世界也是宣教
[ii] 另參Jonathan R. Wilson, God’s Good World: Reclaiming the Doctrine of Creation (Baker Academic, 2013),特別是”Stories, Practices, Prayers”及”Blessed Are the Meek”兩章。
[iii] 例如:Annie Leonard所著的The Story of Stuff (Free Press, New York, 2010),更有同名的Youtube短片系列,十分有用(https://storyofstuff.org/);Tatiana Schlossberg, 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You Don’t Know You Have (Hachette Book, New York, 2019)
[iv] 這類按着較高道德準則、尊重生態整全、護養土壤、善待禽畜及勞工的農業養殖方式,因為產量始終比不上講求效率及利潤的工業化農業生產,售價一般都會較高,但也有例外。
[v] 有關安息操練的專書中,以下數冊極有參考價值:《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唐慕華(Marva J. Dawn)著(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3);《安息日的真諦》,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著(校園書房,2009);《安息有時:重尋安息真義,抗衡當代文化》,布爾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4);Norman Wirzba, Living the Sabbath: Recovering the Rhythms of Rest and Delight (Brazos Press, 2006) ;《安息行旅》,趙崇明著(基道書樓,2009)。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