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
加國聯邦政府分別於2020年11月及2021年1月,宣佈兩項重要政策,對應日益嚴峻的氣候變異,同時履行相關的國際協議。多倫多的多元文化電視台 Omni2粵語頻道時事節目『Omni都市聚焦』,邀請筆者在該節目兩次訪談中,解釋及評論有關政策內容。
2020.11.26 – Omni2 TV:聯邦政府上星期提出氣候變化草案詳情 (ON)
(以下是筆者為是次訪問作預備的文字稿。 詳情可參看訪問環節的影片)
Q1: 可否簡介今次法案Bill C-12 Canadian Net-Zero Emissions Accountability Act 的內容及意義?
Q2: 法案是否太過空泛?只是實踐競選承諾?沒有制裁制衡條款機制? Q3: G7七大工業國中是否有類似法案?
今次推出的法案,簡稱《加拿大淨零排放問責法》(Canadian Net-Zero Emissions Accountability Act),故名思義,是要將「2050年達致淨零排放」這個針對減緩全球氣候暖化的目標,以立法方式確立成為國家政策,並且列出以每五年為一個階段的里程碑,規定聯邦政府要為每個階段提出經過評估及修訂的減排目標、相應的具體減排計劃及成效報告,令本國可以逐步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
去回應今次法案是否空泛等問題之前,要解釋以下一些幾點,首先,甚麼是「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 ?「淨零排放」又稱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即是要將那些以二氧化碳為主、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最低,這意味着整個社會在運輸﹑發電﹑保溫﹑以致工業農業生產運作等各方面,都要進行全面轉型。對於那些不能避免的碳排放,就要想辦法回收大氣中過剩的碳,例如大量種植新的森林及開發高效率的碳回收技術,令回收量相等於碳排放量,以達到中和。
至於2050年達致「淨零排放」這個目標,是根據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全球各國承諾進一步減排,希望能夠將全球暖化的平均升幅,保持在攝氏2度以下,能在1.5度就更佳。在此要強調,不要小看這攝氏2度,以為微不足道,現在地球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上升了一度,而這一度的變化已經令近年來全球的熱浪、風暴、林火、暴雨、旱災等天災的規模及頻密程度,去到前所未見的地步。為了達到這個攝氏 2度的減緩目標,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責委員會』(IPCC)的科學專家報告指出,必須要在2030年前,將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50%,然後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才有機會可以達到減緩暖化的目標。
所以「2050年淨零排放」,已是國際公認的具體指標,以G7七大工業國為例,目前已經有英國、法國及日本,再加上其他發達國家如韓國、丹麥、紐西蘭,完成了類似立法,歐盟也已進入立法程序。瑞典更已經立法要在2045年完成目標。
故此,今次杜魯多政府提出的法案,與其說是履行競選承諾,更正確是加拿大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現在進一步以立法方式,白紙黑字地確立加國在這個議題上的政策方向,履行這個重要的國際義務與承諾。
今次將「2050年淨零排放」這一具體目標,寫入本國法律之中,是值得鼓舞的。而其中以五年為期的減排目標及報告,也是《巴黎氣候協定》裡面的重點機制之一。
然而,法案本身的確存在着一些重要疑慮。
首先,要達至「2050年淨零排放」,其中一個極重要的里程碑是2030年排放減半這個中期目標。當下加國仍然沿用着屬保守黨的哈珀政府年代所提出減排30%的目標,遠低於所需要的減半。而今次只要求法案通過六個月後,環境部長提出修訂的2030年減排目標。其實,如果政府承認未來十年是切實減排的關鍵時刻,此時就應該已經要確定2030年排放減半的目標,放在這個法案裡,並提出具體的政策措施。當下連在這個關鍵的中期目標上都含糊,又如何可以預見卅年後能夠實現「淨零排放」?
另外,法案以「透明度」及「問責」為重心,卻只是規定負責部門提交各式評估及成效報告,缺乏具體機制去處理無法達成目標時的真正問責。當杜魯多總理回應有關的提問時,指出要以選民的選票來實行問責,這個不單顯出法案本身的不足,亦突顯了加國政治在這方面的無奈。因為,即使法案有如何完善的問責機制,只要新政府上場,大可以廢除。
近廿年來加國歷屆政府其實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搖擺不定。曾經有前科,在1997年加入了《氣候公約》中首個實施機制《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幾年後保守黨上台,居然宣告退出。朝野在這重大議題上,因為政黨意識形態相異,反反覆覆,難有實質進展。相較英國,當地朝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已有共識,視為國策,無論那個政黨上台,對應方法或許有別,但目標一致。2008年由當時的工黨政府通過Climate Change Act 2008,去年卻由執政的保守黨提出並通過加入「2050年淨零排放」條款的修正案。加國需要的,不單是有力的法案及政策,更重要是朝野的共識。而這方面,我們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如果大部份國民都認知氣候變化問題的事態嚴峻,並要求政客採納進取的行動去對應,即使政黨輪替,亦無損加國在這方面的政策目標。
Q4: 今次法案有何更具體的條款、建議、措施?
今次這個「淨零排放」的立法,以加國的聯邦體制及憲政安排,其實只是邁向正確方向的起點,還有賴其他相關法案、各種具體執行條例及鼓勵措施。但以法律方式確認了「淨零排放」及時限,的確為全國省市兩級政府、業界、並民間各界,指出了一個明確方向。現時已經有部份城市,採納了2050年「淨零排放」為目標,如溫哥華市議會就剛通過了以此目標為基礎的氣候行動規劃大綱。金融界亦將會在工商業融資上,根據此大方向作出調整甚至轉向,這個也是國際金融界正在形成的共識。同時,這個大方向肯定會影響普羅大眾的抉擇,且不只限於更換省電燈泡或轉用電動車輛。在多倫多等加國都會,有近五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住宅及其他建築物,以燃燒天然氣為主的暖氣及熱水供應,故此,大眾由加強住宅保溫設施翻新,到轉用其他熱能來源,也能夠具體地參與減排,合力達至全國「淨零排放」的目標。
2021.01.21 – Omni2 TV 評論:提高碳稅的聯邦新氣候政策及環保計劃 (ON)
(以下是筆者為這次訪問預備的簡要大綱。 詳情可參看是次環節的影片。)
2021年初,加拿大聯邦政府公佈了包括大幅提高碳稅等一系列的新政策。
1) 首先,聯邦政府公布的2030年減排新政策,具體為何?
主要有三大類別的政策:
- Public financing investment 以公共財政工具提供投資﹑補助
- Regulations 條例
- Carbon pricing 為碳訂價,即碳稅 (亦是大眾最關心的一項)
Public financing investment 以公共財政工具提供投資及補助
- 家居節能評估及翻新(home energy assessment and retrofit)補助
- 電動車回扣(rebate, up to $5,000)
- 全國建立更多電動車充電設施
- 開發低碳的建築物料
- 再生能源開發﹑供電網現代化的投資及補助
Regulations 條例
- 提高工商業車隊的排放標準
- 2022年開始執行的潔淨燃料標準(Clean Fuel Standard)
Carbon Pricing 為碳訂價
- 由2022年起,逐年增加每噸$15,到2030年每噸$170
2) 政府今次提出的碳稅,能否有效地讓加國達至2030年的減排目標?
3) 碳稅的加幅是否適當﹑太多﹑還是不足?
讓我一併回答這兩個問題。減排工具主要有兩大類:1) 以條例(regulations) 去規管 – 有必要在不同範疇實施,有效但成本較高(例如政府及業界的額外監管及行政開支)。2) 為碳排放訂定價格(carbon pricing) – 提供誘因 (incentives) 讓自由市場機制去運作,生產商業界及消費者因為價格緣故而加緊節約及尋找替代品。
碳稅是carbon pricing 眾多方式中的其中一種。OECD(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各國中央銀行銀長,並大部份經濟學者,都認為碳稅是成效最高的減排工具。可能對大眾來說,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如前所述,這個其實是最乎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減排工具。
而由明年$50一噸增加至2030年$170 一噸,即在汽油價中每公升增加39.6 cent,是一個正確方向。為碳排放訂價不單是勢在必行,更是有必要,其實早有此需要,我們一直以為碳排放是免費的,也沒有後果,故此沒有限制,但我們現在知道,一直都是將過量的排放,推到去借來的空間,難聽一點:現在是還債的時刻。
至於$170 一噸是否足夠,視乎其他配合的政策﹑規管條例的力度。聯邦國會預算辦公室三年前已指出,超過$120 一噸是最低的有效訂價,但要更強有力的規管條例及標準來配合。
似乎一方面以這個為主要的減排工具支柱,但一方面又要讓民眾能接受。
4) 然而,總理杜魯多指出,在新的碳稅安排下,一般家庭是可以在申報入息稅時,獲得更高的稅務回扣,甚至可以超過所付的碳稅。究竟具體機制是如何?
各省安排各有不同。
安省因沒有自己的碳價格機制,故此就在聯邦的Carbon Pricing Backstop機制的安排下實施徵收碳稅。省民在年度申報入息稅時,會有申報Canada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一項。中至低收入家庭就會在退稅中收到回扣 (rebate)。
根據政府提供的數據,以四人家庭為例,2025年的回扣將是$1,260,到2030年,將增至$2,000。如果家庭及個人自行作節約或轉移去替代可持續能源,所節省的可能會更多。
5) 政府在減排政策上,還需要甚麼具體措施?又有甚麼需要我們繼續留意?
- 今次新的減排政策及措施,仍然以2030年減排30%為目標,聲稱上述措施會達到﹑甚至超過這目標(估算32%),但仍遠遠不足以證明可能達至2050年net-zero emission 淨零排放目標。
- 還有許多含糊之處,缺乏具體數據
- 各省合作存疑
- 石化工業 (佔全國碳排放額總數的34%) 的轉型將十分艱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