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福音~整全使命」文章系列 ~ 04
「上帝的故事」這齣波瀾壯闊的劃時代戲劇,以「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揭開序幕。
這是第一幕-「創造」。
但進入這一幕故事前,作為現代讀經人,要有充足的理性和心理準備:我們要進入一個原本以為在文字上熟識、其實對文字背後的象徵及語境卻十分陌生的世界。1
試想像,當日剛被帶領離開埃及,來到西乃山下的希伯來人,他們圍坐在族中長老四周,聆聽他們講述自家民族的歷史故事 – 他們祖先的由來、先輩與創造主上帝「交手」的經歷…老幼族人聽着,同時對這位上帝的「第一手」經驗仍記憶尤新:在埃及為奴的生涯、「十災」、「逾越」、過紅海、雲柱火柱…。
這一大幫希伯來人在此刻也不是「白紙」一片。經過多個世代浸淫在埃及的宗教政治環境下,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是當時(古)埃及「視野」中的世界,埃及的神明世界和宇宙、以至其代表法老與王室,界定了他們對神祇、對世界及自己的認識。同時,他們又被指示及帶領,行將進入另一個類似卻又陌生的世界。迦南地正如其特殊地理位置,其上居民的宗教政治文化也位處於夾縫中間,一方面有許多埃及的影子,同時又深受大河那邊(米索不達米亞-蘇美-古巴比倫)文明的影響,那裡的神明及所代表的世界又有另一番景象及象徵,他們也許已經略有所聞。當然,迦南眾城邦亦各有特色。這就是他們當日所能接觸到的視野及聆聽故事時的「頻率」。
對現代讀經人而言,我們需要問:那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當日初民聆聽故事時的「頻率」是怎樣的? 2
同時,我們還要留意以下重要的一點:套用現代用語,當時的希伯來人正在經歷一場劇烈地撼搖着他們固有的世界觀,可能令他們感到天旋地轉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他們當下應該在問:『這位大能上主(即萬軍之耶和華)在「十災」中漸次擊敗法老(及其所代表的神明力量),又在雲柱火柱中向我們顯現,看來,祂跟迦南和大河那邊的神祇也明顯地不同,究竟這位是一位怎麼樣的上帝?祂主導下的世界又會是怎樣的呢?』
再從這個醒覺,引申到一個同樣迫切的問題:『作為向這位大能上主效忠的人,要顯示這個新的身分,宣示祂在我們中間的主宰地位,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定會不再一樣(不一樣的世界視野嘛!)。但如何不同呢?』
這個「上帝的故事」的第一幕,就是要用希伯來人熟稔(埃及)的,並即將要面對(迦南-古巴比倫)的世界所能理解的象徵和語境,向他們展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和視野,顛覆他們的世界觀,要他們預備好在那片福地上如何作上帝子民,參與上帝的救贖與更新工程。這是子民身分及性格塑造的「第一課」。
對於後來被擄到巴比倫城河畔的猶大-以色列餘民,身處在勝利者巴比倫-波斯帝國所支配的世界裡(當然包括其中的視野及「頻率」,當下他們應該十分熟識),他們聆聽着同樣的故事,但境況就很不同了。雖然五、六百年已經過去,上述出埃及時的情境仍然是他們民族的集體回憶,不過,這時再加上另一輪滄桑:中間雖有過短暫的輝煌時刻,其他大部分卻是這個民族集體背叛那位帶領他們進入迦南、走過高峯低谷的大能上主的慘痛歷史,並且他們當下正處於承擔惡果、國破家亡流落異鄉的谷底。也許這與他們老祖宗出埃及的經歷有點類似,同是從熟悉的「故國」進入異地,但上一次是子民初成,蹣跚學步,充滿盼望,今次卻是民族的身分心智均已進入成熟階段,卻被强鄰打敗亡國,流放四散,彷彿上帝也離棄了他們,在痛定思痛之際,仍要堅持是向那位大能上主效忠的子民,正是重新學習如何為「人」為「民」的時候。場景雖然不一樣,此際仍是子民被重新塑造的重要時刻。
究竟,此情此境下,他們會聽到甚麼?
『起初,神創造天地。 2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世記》第一章 1 – 3)
這位創造一切之主,不需要亦不用着力地,在那混沌、無秩序、空虛、無光,甚至帶着一點邪惡意味,有待被制伏的「水世界」上, 3 像鷹展翅乘風滑翔一樣,一切都在祂的控制下。好一幅連無序、黑暗,甚至邪惡都難不倒祂,卻是祂全然在掌控的圖畫!
更震撼的是,『上帝說:「要有光。」就有光!』
嘩!多麼的與別不同!這位大能上主的世界,既不是埃及眾神明之間的「宮廷式權力鬥爭、互相制衡」的場所,也不是大河那邊那些眾神血腥戰鬥後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完全不是那回事!
祂全然掌控,而且是說有就有,號令一出,事情就如是發生,沒有爭吵,沒有大戰。祂說話就已彰顯權柄,盡顯至高君王的能力與地位,誰與爭鋒!?這位確實是如假包換,真正的大能上主!
這只不過是開始,更多震撼在後頭…
在這位大能上主的號令下,初代子民所知的世界就漸次出現。首先,上主吩咐「光」出現,將「光」「暗」分別開來,「晝」「夜」於是出現 (請注意:這裡是「光」出現,其時仍未有「兩個大光」);接着上主命令「穹蒼」(לָֽרָקִ֖יעַ – firmament)出現,將那仍然混沌的「水世界」一分為二,並稱「穹蒼」為「天空」(heaven, sky);上主又吩咐「穹蒼」以下的水聚在一處,稱之為海,於是海和旱地分開出。旱地出現後,『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也在上主命令下,各從其類,一一出現。(請注意:這個古希伯來人的世界觀念中,「穹蒼」以上應該是大量蓄水的,而且「穹蒼」上也設有「窗戶」,類似現代堤壩工程上的泄洪閘,這一點會在稍後大洪水中再加敘述。)
「晝」「夜」、天空、海、旱地,這些是初代子民所能夠明白的世界其中的「區間」,而青草樹木蔬果等「不動之物」,就是初民認知裡他們與其他動物賴以生存的條件,這一切都出自那位大能上主的說話,全部都是如此井井有條。這是首三個創造日,每一天都如希伯來人的習慣那樣,從日落(晩上)開始,清早起來時,其實已是一天的中段。
「區間」出現了,「混沌」隨之結束,但這個世界仍是「空虛」的。接下來,大能的創造主為每個「區間」命令相對應的「活物」出現,讓它 / 牠們充實了各個「區間」,如此,就不再「空虛」了:先是被安置在「穹蒼」上,分管「晝」、「夜」及節令的「大」「小」兩個大光及眾星;接着是海裡的大魚及活物,和天空中的飛鳥;再者是旱地上的牲畜、昆蟲和野獸,最後是人類。全部都是出自大能上主的說話,一切都是井然有序,各按其時,各從其類,各就其位。這是後三個創造日,每一天都如希伯來人的習慣那樣,從日落(晚上)開始。
聽着,希伯來人也許會發問:『噢!且慢!「大」「小」兩個大光?它們不都是有名字的嗎?』原來,「太陽」和「月亮」兩個分別在埃及和大河文明「封神榜」中尊為重要的神明,在創造主上帝面前,卻連名字也不配有,只不過是奉派分管晝夜的兩個大光而已!大河那邊重視的那些被人認定是「支配命運」的星象,都不過是指示節令日期的眾星而已。繼而,那些大魚、飛鳥、昆蟲和猛獸,並非接受膜拜的亂神怪力,都只不過是有生命的活物(חַיָּה֙ נֶ֤פֶשׁ,-讀音大概是nephesh hayyah;創一20, 21, 24)而已。
當每一個「區間」出現,又有相應之活物被安置充實其中,一切都按着適合的秩序及位置,各從其類,各按其時,各就其位,這在上帝眼中,便是「好」的。當這一切有人類去治理時,就更是「甚好」!

現代讀者請留意:古希伯來人並沒有今人所謂「本質上的完美」這些源自於希臘的抽象概念。對他們來說,「好」與「善」是具體的,要從各物/各主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位置及職能是否「正確」(即英語中”In the right”)為衡量準繩。當各種事物及人際之間的位置正確,不同功用及職能都按着被界定及設定的目的,充分發揮,彼此配搭得宜,就是既美且善。
無可否認,這位就是主宰一切、任何神祇都無法比擬的大能上主!一切可見不可見的,天空與大地、並其中一切受造萬物,都是出於祂的號令,故此也是屬於祂的。
這位創天造地大能上主以說話號令說「有」就「是」的世界,既不是埃及眾神明之間的「宮廷式權力鬥爭互相制衡」的場所,也不是大河那邊那些眾神血腥戰鬥後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完全不是那回事!
祂仿如一位大能君王,在天與地,即是衪自己的皇家宮殿(Royal Palace)中,發出命令,事便成就的情景。一切按着這君王的命令及計劃,都井井有條,各就各位,各按其職,就是這位大能君王眼中看為「好」、甚至「極好」。
祂的世界,是井然有序的世界,有「區間」分別,不再「混沌」,各「區間」由適當的受造之物所充實,不再「空虛」,天上地上的萬物,都是各按其時,各就其位,各施其職,每一樣都被創造主視為「美好」,最後再加上有人類奉派為治理者後,整個受造世界(一切)就更被上主視為「完備」了。
噢!還有我們這些人,原來不是埃及神明世界中被任意擺佈、供給其需要的蟻民,亦不是大河諸神大戰後遺留下來微不足道的「意外」,或只不過是為諸神處理祂們不願去做的各種「厭惡性」工作的「陶土工具」。通通都不是!我們是創造主特派的管理者,為祂治理大地和其中萬物!
這「大故事」敘述到了此刻,究竟這位創造並主宰天地的上主,是一位怎樣樣的上帝?由祂創造主導的世界,又是一個甚麼樣的世界?相信聆聽這故事的初代子民應該再沒有太多困難「看見」及明白。不過,這種「明白」仍未深入扎根在他們的民族心靈精神裡,還需多多磨練。
對我們這些現代讀者而言,故事所呈現的又是一位怎麼樣的上帝,這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當日初代子民所面對的「世界」裡,充滿着大小各等不同的神明,由不同的天上星體及魚鳥獸等為代表,主宰着天地及人間的大小事務,人類只能任由擺佈。當然這是上主要顛覆的世界觀。今日,人類似乎已透過知識、科學及技術去「主宰」世界,然而,實況卻是:我們似乎「長大」了,不再奉星辰走獸為神明,卻在有意無意之間,讓「科學」、「理性」、「經濟發展」、財富、不同的意識形態、強烈的自我意識、情緒感覺、甚至自戀等等,提昇並化身成為主宰人生、社會、以至歷史的「神明」。「上帝的故事」所呈現的世界,又如何挑戰、甚至顛覆我們這般的世界觀? 4
在創造上主的眼中,這世界是「好」,甚至「都甚好」的,於今日有何意義?對於我們這些慣性地一方面高舉「屬靈」重要、貶抑「物質世界」價值,另一邊箱卻與世人無異地擁抱物質世界的基督徒,我們可以如何回應?
甚麼是「上主的形象」?人類在受造萬物中的位置如何?
附註:
- 筆者過去幾年在這課題上預備教材,及為本文執筆時,參考下列資料:Henri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Genesis, InterVarsity Press, 1984 (中譯: 《創世啟示: 創世記一~三章深度解析》, 華神, 2000);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1;John H. Walton, The Lost World of Genesis One: Ancient Cosmology and the Origins Debate, InterVarsity Press Academic, 2009;同一作者, Genesis: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1;Gordon J. Wenham, Genesis 1-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1, Word Publishing, 1987;David Wilkinson, The Message of Creation, InterVarsity Press, 2002;《恩怨情仇論舊約》, 李思敬 著, 更新資源, 1998;Colin E. Gunton, The Triune Creator: A 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Stud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8;Jürgen Moltmann, God in Creation: A New Theology of Creation and the Spirit of God, Fortress Press, 1993。此外,筆者亦深受在維真學院深造期間的授業老師 Rikk Watts (It’s About Life: A Biblical Journey. Lecture Recording. Regent Audio, 2011 – http://www.regentaudio.com/RGDL4105S?category_id=633)及Iain Provan (The Book of Genesis. Regent College Lecture Recording. Regent Audio, 2006 – http://www.regentaudio.com/RGDL3603S?category_id=32) 的影響。
- 舊約學者C. John Collins在其近作中提出類似建言,他更建議,以基督徒文學大師魯益斯(C.S. Lewis)所提出的文學進路來詮釋,更能適切《創世記》敘事的本質。參C. John Collins, Reading Genesis Well: Navigating History, Poetry, Science, and Truth in Genesis 1-11, Zondervan Publishing, 2018。
- 可能有讀者會在此質疑:『且慢!甚麼混沌無序的「水世界」?上帝不是「從無造有」(creatio ex nihilo)的嗎?何來有這預先已存在的物質,更遑論甚麼有待被制伏的「水世界」?!』筆者亦確信上帝的創造,不需也不用「依賴」使用事先已「存在」的物質或世界,因為一切都是由祂而來,然而,這信念卻是由綜合《聖經》整體啟示,對世界及對創造主的認識、反思及引申得出來的結論,而不是直接建基在某些《聖經》經文之上,不能單單引用及勉強這些個別經文為印證 (proof texts),在抽離它們原來場景下去支持及回答我們的命題或結論,包括此處《創世記》一章。再者,creatio ex nihilo之概念,其實帶有某些希臘哲學色彩和執着,據神學歷史的考證,極可能是第一世紀前後猶太學者為要與當時主導的希臘思潮互動對話而來,後來基督教思想家將之承接過來,查古代希伯來人以至近東宗教文化,並沒有類似思想。
- 也許我們可以從「發展是硬道理」及新自由經濟主義(neoliberalism)等相類似、主導着當前世界的言說(dominant discourses)及所指向的「遠景」,可以認出這些「神明」;或許,充斥世界各大都會大同小異的購物區及巨型一站式購物中心,在本質上都可被視為供現代消費者「敬拜」「供奉」的「拜物教殿堂」,既簡單又具體地說明這些「神明」的威力。且還未提到「消費」這種形態,已滲透到政府管治、公共政策、教育、醫療、甚至教會(對,教會!)。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